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1-02-23 10:28:25 | 來源: 瞭望新聞週刊 |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21日由新華社受權播發。
去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係大局的重大問題。
從重要會議到重要文件可以清晰看到:在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基礎上,中國已踏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大道,“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
未來,廣大鄉村如何謀劃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富春山居圖”?本刊記者第一時間採訪參與文件起草者等權威人士,深度剖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戰略之舉的重要內涵和深意。
▲ 202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吉林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在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産基地核心示範區,了解糧食生産、黑土地保護利用等情況 鞠鵬攝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在兩個大局中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 “三農”工作戰略定位
按慣例,每年末中央都會召開一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第二年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文件是會議的一個固定議題。去年末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這次會議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明確信號:在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鬆。
黨的十八大以來,繼2013年和2017年之後,時隔3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從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點,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深刻複雜變化和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嚴峻形勢,全面部署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意義非同尋常、影響極為深遠。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著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
“這是我們準確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接受專訪時説,進入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任務更艱巨、要求也更高,必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製圖:瞭望新媒體 喻千桓
新起點,新使命。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決策部署,針對“十四五”農業農村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定位,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提出了“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這主要著眼于“三農”和全局大局的關係。
“統籌發展與安全,國家安全涉及政治、經濟等很多方面,最根本最基礎也可以説最重要的還是國家糧食安全;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係健康,最關鍵的還是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促進城鄉經濟循環,充分挖掘鄉村消費投資潛力,釋放擴大內需的巨量潛能。”唐仁健説。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對此,也許將“三農”現狀放進整個國家發展全局中可以看得更清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但與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總體還是滯後。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還不強,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明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比較突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的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時的講話就深刻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202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為1015986億元,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又躍上了新的大臺階——從1952年的679億元到如今超百萬億元規模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跨越,堪稱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但就在當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3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3834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值雖持續縮小,但仍有2.56倍之差距。可以説,現階段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體現。
製圖:瞭望新媒體 喻千桓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沒有掉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不能落下農業農村,這是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和處理好的重大問題。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産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央農辦秘書局局長吳宏耀説,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投入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確保農業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同步趕上來。
“只有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産,以國內穩産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吳宏耀表示,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經濟下行影響,一度有3000多萬農民工留鄉或二次返鄉,但社會大局保持穩定,農村發揮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穩定器作用。因此,必須始終從鞏固執政基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高度,來重視和看待“三農”工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何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是在農村?吳宏耀説,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農村市場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大有可為。一方面,農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將會釋放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居民對綠色優質農産品、鄉村休閒旅遊等物質産品和非物質産品需求的不斷增加,生態涵養、體驗休閒、文化傳承等多功能得到開發,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發展格局。只有城鄉經濟循環加快暢通起來,國內大循環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循環系統。
▲ 貴州省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村民們採摘用作生産糟辣椒的紅辣椒(8月12日攝)楊文斌攝
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要善於遵循歷史規律推進“三農”工作
大局之中有深意,而這深意唯有放在歷史長河中才更能感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唐仁健認為,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規律和國情農情的深刻洞察和準確把握。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農耕文明。重農固本早已融入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最深層的血脈。我們黨成立以來,始終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回顧我們的黨史、國史、民族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貫穿其中,始終是關乎黨、國家、民族興衰存亡的根本性問題。”他説,“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用大歷史觀看待‘三農’問題,這既是觀察事物的認識論,也是處理問題的方法論,為我們認識和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提供了準則和依據。”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唐仁健説,堅持用大歷史觀看待和認識“三農”問題,就要增強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研究“三農”問題的能力,善於運用歷史思維看待“三農”問題,善於著眼歷史視野把握“三農”本質,善於遵循歷史規律推進“三農”工作。
“凡是涉及農民基本權益、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必須看準了再改,保持歷史耐心,在重大問題、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上絕不能跑彎走偏。”唐仁健強調。
用大歷史觀看待“三農”問題,還有助於指導“三農”工作“算大賬”。唐仁健解釋道,不是只算經濟賬、眼前賬,而是要多算政治賬、長遠賬。比如説糧食安全,要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那就不能光算增加補貼、庫存費用這個小賬,不能單純看比較效益和機會成本,得算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大局穩定這個大賬。再比如抓種子,投入多、週期長、風險大,培育一個新品種得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但不抓就會被卡脖子、餓肚子,就會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掉隊。還有鄉村建設,不少人講農村逐步消亡是規律,再搞建設是浪費,但是全國還有5億多農民不可能都到城市來,他們的美好生活怎麼辦?不能“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
我們看歷史,就會看到未來。2012年,我國全面發起脫貧攻堅戰。5年後的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打好脫貧攻堅戰則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
眾志成城、成就輝煌。經過8年持續努力,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這場攻堅戰打贏了,下一步做什麼?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曾深刻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近年來,從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再到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升、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現在,到了全面推開的時候。對此,中央一號文件把“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重要一章進行系統部署。
唐仁健表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擺在“三農”工作的首要位置,這是今年乃至整個“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最重要的任務。脫貧地區、脫貧群眾雖然已經實現脫貧,但發展基礎和自我發展能力仍然不強,仍處於社會發展的“鍋底”,鞏固成果防止返貧任務仍然很重。因此,中央一號文件確定,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
▲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鎮車家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小朋友在玩耍(8月18日攝)周華攝/本刊
同時,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堅持開髮式幫扶方針,幫助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對沒有勞動能力的,及時納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兜底保障。繼續重點強化産業和就業幫扶,著力提高內生發展能力。做好易地搬遷後續幫扶,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確定一批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集中支持。
此外,還將有序推進政策優化調整,推動工作體系平穩轉型。脫貧攻堅過程中,中央有關部門出臺了200多個政策文件和實施方案。唐仁健表示,這些政策舉措的出臺和落實,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供了重要支撐。接下來就是要按照中央關於做好銜接的總體部署,在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基礎上,逐項推進政策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和時限,做好同鄉村振興在領導體制、工作體系、發展規劃、政策舉措、考核機制等方面的有效銜接,逐步實現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更艱苦努力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唯有如此才能確保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糧食産量要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面對糧食緊平衡的長期態勢,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中央一號文件對今年“三農”工作制定的具體目標任務,其中一項就是“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産量達到1.3萬億斤以上”。事實上,這也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糧食生産的年度目標任務。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回顧既往,2020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十七連豐”,特別是已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為應變局、開新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面對如此罕見的歷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多年來仍語重心長地反復對糧食安全“敲警鐘”,東北黑土地、中原大地等糧食主産區也留下他多次考察調研的身影。
“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産年年要抓緊。”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
“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總體看,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什麼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
……
在唐仁健看來,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防止規模性返貧和糧食産量達到1.3萬億斤以上是“十四五”時期推進鄉村振興的“兩個底線”。
今天,為什麼我們還不能説“糧食過關了”?唐仁健解釋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不會改變,農産品保數量、保多樣、保品質的任務越來越重。特別是在國際環境日益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背景下,必須堅持立足國內、辦好自己的事,堅決穩住農業基本盤,以國內糧食穩産保供的穩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 2020年9月22日,中國農民豐收節,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開鐮儀式現場 張濤攝
糧食生産怎麼穩?去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兩個要害,指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隨即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把黑土地用好養好”“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明確要求。
此次,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從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堅持並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等諸多方面進行具體部署。
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唐仁健説,要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堅定不移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品質,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産穩産。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開展保護性耕作。
糧食生産出路在科技。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應用,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加快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推動設施化、機械化、綠色化和數字化,給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 2020年9月27日,農民操作機械在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徐欽攝
圍繞糧食産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力爭實現穩中有增的目標,農業農村部今後將重點推進四方面工作——
一是穩定種植面積。繼續向各省級人民政府下達糧食生産目標任務,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省長責任制,壓嚴壓實主産區、主銷區和産銷平衡區責任,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統籌利用撂荒地發展糧食生産。
二是強化政策支持。堅持並完善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政策,確保種糧農民有錢賺。對糧食大省、大縣予以獎勵,對完成任務較好、增幅增量較大的省份加大傾斜支持和獎勵力度,讓地方政府抓糧不吃虧。
三是突出抓好要害。突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完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年度建設任務,加強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抓緊制定打好種業翻身仗行動方案,遴選發佈一批高産優質多抗宜機化主推品種,集成推廣區域化、標準化技術模式,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産。
四是狠抓防災減災。堅決打贏“蟲口奪糧”攻堅戰,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制定發佈科學應對“拉尼娜”確保農業豐收預案,分區域細化應對措施,做好旱澇災害、低溫凍害、颱風等重大災害防禦。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還要圍繞‘國之大者’扛穩政治責任。”唐仁健表示,長期以來産糧大省、大市、大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後要健全産糧大縣支持政策體系,讓地方政府抓糧有動力、有幹勁;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錢掙、有奔頭”。
▲ 中儲糧哈爾濱直屬庫,新收購的大豆正在入庫(2019年11月8日攝) 謝劍飛攝
力爭用幾年時間讓鄉村面貌有顯著變化——
鄉村建設行動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重要抓手
作為“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去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重大部署。這次中央一號文件在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全面促進農村消費、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等諸多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舉措。
▲ 一家電商平臺工作人員在陜西省合陽縣金峪鎮溝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直播推廣草莓(2020年1月10日攝) 陶明攝
據記者了解,有關部門正在加快制定實施方案,突出重點、強化舉措,抓緊幹起來,力爭用幾年時間讓鄉村面貌有一個顯著變化。其中,加快推進村莊規劃是一項重要內容。
唐仁健説,過去由於缺少村莊規劃的指引,不少地方村莊無序建設,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要優化村莊佈局,到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根據鄉村發展演變趨勢合理確定村莊分類,把看得準的、需要建設的村莊確定下來,先幹起來。
他説,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必須尊重現狀,在現有基礎上開展,不能都推倒重來,搞大拆大建。要加強村莊建築風貌引導,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鄉土味道,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要嚴格規範村莊撤並,不能超越發展階段,颳風搞運動。“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要尊重農民意願,維護好農民權益,保持歷史耐心,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唐仁健強調。
▲ 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晾曬收穫的農産品(2016年12月16日攝) 曹加祥攝
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這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民生痛點。因此,提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準是鄉村建設行動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應當看到,這些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進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城鄉差距依然明顯。全國農村目前有5億多常住人口,他們享受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與縣域內城鎮居民有一定差距,農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近一半的村莊內道路沒有實現硬化,3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使用衛生廁所,70%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處理,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品質還有待提高。
在去年末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建設更加宜居的現代鄉村,確定了一系列“大手筆”——
交通方面,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有序實施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加強農村資源路、産業路、旅遊路和村內主幹道建設;
供水方面,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工程標準化改造,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
用能方面,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推進燃氣下鄉,發展農村生物質能源,加強煤炭清潔化利用;
通訊方面,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動農村千兆光網、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加快建設農業農村遙感衛星等天基設施;
製圖:瞭望新媒體 喻千桓
公共服務方面,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加強村級客運站點、文化體育、公共照明等服務設施建設;
人居環境方面,分類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因地制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此外,文件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消費等方面,也作出相應部署。
製圖:瞭望新媒體 喻千桓
“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唐仁健説,要推動把縣域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佈局,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分級分層解決不同問題,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統籌配置。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光榮使命。只要我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牢牢夯實大國根基,農村就必將是充滿希望的田野,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就必將呈現,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就必將在華夏大地壯麗展開!(刊于《瞭望》新聞週刊2021年第8期 記者 趙承 董峻 于文靜)
相關新聞
- 2021-02-22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公佈 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 2021-02-22幹貨滿滿!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有哪些硬舉措?
- 2021-02-22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裏的時間表
- 2021-02-22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2025-01-26
- 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2025-01-26
- 澳門:金蛇賀歲喜迎春 節慶燈飾點亮街巷2025-01-26
- 兩岸同胞共迎新春系列活動在粵閩舉行2025-01-26
- 冰雪元素拉滿 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進行首次全要素綵排2025-01-26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