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鄉村振興,台灣創業新舞臺新機遇

“優勢互補”“農業文創”“培養在地産業”,連日來,這些詞語是臺籍代表委員和在陸臺商臺青談論“鄉村振興”經常出現的熱詞,專家也紛紛表示,台灣相關産業發展的經驗有助於臺胞在大陸鄉村振興中找到更多發展機遇。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全面建設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這將為台灣青年帶來重大利好,這是時代賦予的機會。”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江爾雄表示,下一步臺聯將持續從政策推動、平臺打造、項目孵化,以及項目跟蹤等方面,為臺青臺企投身鄉村振興創造機會。

 

致力於為台灣人才尋找大陸機遇的臺青馬彥彬就敏銳地嗅到了這一發展前景。馬彥彬就職于福建福州陽光學院,是臺胞投資協會人才委員會的主委,2020年,在福州市臺辦的推薦下,馬彥彬承接了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同安鎮的“美麗鄉村”規劃改造項目。項目啟動以後他帶著4位臺籍教師、6位臺青,對同安鎮尾林村、西安村進行改造。從新建垃圾分類亭、改造村部到打造百草青創村,每一細節都融入了“台灣經驗”。“鄉村振興不是一個標準化的生産流程,必須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不能照搬照抄、硬性移植。”馬彥彬表示,台灣在農村建設方面開始得比大陸早,在環境保護、文創産業、鄉村旅遊等方面都擁有許多經驗,“臺胞可借鑒台灣經驗投身到鄉村振興中,在注入更多創新動力的同時也會享有更廣闊的發展舞臺。”

 

大陸鄉村振興,台灣創業新舞臺新機遇

 

永泰縣尾林村改造後的景觀

 

廈門大學臺研院副所長、副教授唐樺調查發現,台灣在做農業文創有很大的潛力和天然的優勢。“農業文創在大陸是獨有的市場,臺青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融入到品牌的宣傳當中,幫助打造鄉村品牌。”唐樺説,一些去鄉村的臺青曾經告訴她,比起經濟利益他們更看重社會價值。而投入到鄉村振興中,臺青們注重的情懷、強調的社會價值都能得到實現。

 

畢業于台灣輔仁大學景觀設計係研究所的臺青張欣頤在大學時期就對大陸鄉村産生了濃厚的興趣。2014年她從台灣出發,帶著團隊來到福建參與美麗鄉村項目。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際溪村是他們停留的第一站,張欣頤和她的團隊結合當地特有的丹霞田園風光和深厚的岩穴文化,打造出鄉村營造項目“耕讀李家”。老舊的村居在她們的改造下變成錯落有致的民宿,兩岸文創館、研學基地、漆器工坊等眾多文創體驗館吸引眾多遊客前來。

 

大陸鄉村振興,台灣創業新舞臺新機遇

 

鄉村營造項目“耕讀李家”

 

“我們有能力,大陸有舞臺。”張欣頤説,台灣地方發展的理念強調以人文故事延續空間生命力,三明的好山好水好政策讓他們找到了施展的舞臺。“團隊也就有了‘台灣經驗’,大陸實踐的做法”。如今,張欣頤團隊帶著“用設計點亮鄉村,把他鄉變成故鄉,讓遊人成為家人”的理念踏進福建100多個鄉村,服務了20幾個村落。

 

大陸鄉村振興,台灣創業新舞臺新機遇

 

臺青張欣頤

 

全國人大代表、臺盟海南省委副主委符之冠認為,臺商臺青在農業精細化方面大有作為,臺商可以借助農業方面的經驗忽然優勢在大陸找到發展機遇。他表示,臺聯將會組織和鼓勵更多從事農業的台灣企業,積極發揮他們的優勢特長,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找到新的發展空間。

 

“鄉村振興需要各個領域同步振興,而台灣在諸多方面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供大陸參考借鑒。”集美大學台灣問題青年學者陳曉曉在接受海峽之聲採訪時表示,台灣在農業文創、培育在地産業、農村再生、專項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諸多經驗都有助於大陸鄉村振興工作的展開,“大陸的發展,台灣同胞不能缺席,擺在面前的機遇要牢牢抓住。”(記者:陳蔚、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