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抗疫精神:彰顯中華民族的力量與擔當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1-04-21 16:23:44 | 來源: 光明日報 |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一年多前的2020年4月8日,也正是春光明媚之時,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76天的武漢,開啟了離漢離鄂通道。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國僅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對黑龍江、北京、河北等地幾場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進行了有力防控,奪取了全國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果斷決策,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成為當時的重中之重。
長城內外、大江南北,14億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肩並肩、心連心,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繪製了眾志成城的時代畫卷!
鐘南山(前中)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批戰疫一線火線發展黨員的入黨宣誓儀式上領誓。新華社發
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價
四月的武漢東湖,綠意蔥蘢,美不勝收。
如今,曾任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現任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的張定宇,經常會騎著自行車穿過東湖綠道去上班。
“春天的東湖非常美,遊人如織。有老人,也有帶著孩子的父母,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幸福的生活就是這樣子。”張定宇感慨地説,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後,他會更加珍惜每分每秒,繼續努力工作。
而就在一年多前,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卻陷入了困境:一種不明原因的肺炎,侵襲了這座江城。大量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的人涌向醫院,越來越多的病人CT檢查顯示出“白肺”,有的絲絲縷縷,有的彌散成“雲霧”。
警報迅速拉響。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時間實施集中統一領導,提出“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防控要求,確定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為突出任務來抓。
54萬名湖北省和武漢市醫務人員同新冠病毒狹路相逢、短兵相接,他們以白大褂為戰袍、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
金銀潭醫院,因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病人,而成為“前線中的前線”。在這裡,患有漸凍症的張定宇,始終堅守陣地,守護著病人。“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
2021年3月13日,湖北武漢,新疆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員們在武漢大學賞花留影。新華社發
和張定宇並肩作戰的南四病區主任余亭,平均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不顧疲憊與壓力,竭盡全力救治每一位病人。他的心願是,看著每一位患者戰勝病魔,帶著笑容離開病房。
在一線,這是一種共識——搶救生命,爭分奪秒,一刻也不能鬆勁。
在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科主任杜榮輝每天都守在病房裏,精心觀察、救治病人。她説:“我們是白衣戰士,要衝在最前線,成為患者的堅強依靠。”
大年三十,本是闔家團圓之時,湖北的新冠肺炎患者數量激增,戰疫到了關鍵時刻。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已不堪重負。
武漢和湖北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主戰場,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
白衣為甲,逆行出征。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毅然奔赴前線,以奉獻護佑安康,在“生死較量”中拼盡全力。
他們中,既有鐘南山、張伯禮、陳薇等領銜的多支院士團隊,又有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傾力派出的“四大天團”,還有“重症八仙”以及裝備精良的22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2021年2月2日,志願者在河北省滄州市新華區欣怡小區的測溫點執勤。新華社發
醫務人員以對人民的赤誠和對生命的敬佑,爭分奪秒,連續作戰,承受著身體和心理的極限壓力,臉頰被口罩勒出血痕甚至潰爛,雙手因被汗水長時間浸泡發白,有的醫護人員甚至以身殉職。
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裏,即使有的患者病情嚴重,寫下遺書並拒絕治療,醫護人員也沒有放棄他們,總是努力從病毒的魔爪裏拼搶一線生機。
2020年3月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上海援鄂醫療隊90後醫生劉凱在護送老年危重症患者王欣做CT的途中,駐足了片刻,讓老人欣賞許久未見的美麗夕陽。
“沒有太多的雲,也沒有太大的風”“我們就靜靜地看,也不説話”——這個溫馨的畫面溫暖了無數人。
在中國,有這樣一種傳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從出生僅30多個小時的嬰兒到100多歲的老人,從在華外國留學生到來華外國人員,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
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遺漏一個感染者,不放棄一位病患者,堅持中西醫結合,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
舉全國之力,我國實施了規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10多天時間先後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大規模改建16座方艙醫院、迅速開闢600多個集中隔離點,19個省區市對口幫扶除武漢以外的16個市州。
在這場感天動地的生命大救援中,廣大醫務人員用血肉之軀築起阻擊新冠病毒的鋼鐵長城,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垂危生命,也留下了許多溫馨的瞬間:為了給病人有力的精神支撐,有的幫病人洗頭,有的在隔離病房裏給病人過生日,有的給患者和家屬當起了“通訊員”,有的幫助孩子們溫習功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這就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
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築牢堅固防線
2020年年初,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武漢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那時,武漢街巷空寂,燈火寥落。
2020年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漢,在萬眾矚目中開啟離漢離鄂通道,沿江燈火燦爛一片。
戰勝疫情,靠什麼?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挺過難關,靠什麼?捨生忘死,敢於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頑強意志!
這是中國精神、中國速度、中國力量的生動詮釋。
當時,武漢局勢十萬火急,醫院病床告急,求助聲不斷。
武漢需要更多醫院、更多床位。一種關於速度的“中國奇跡”,被千萬名辛勞的工程師、管理者、工人們傾力創造。
不到24小時繪出設計圖、數千名工人火速集結、上百台機械同時進場……
僅用10天,容納1000張床位的武漢火神山醫院拔地而起;再用12天,容納1600張床位的雷神山醫院建成交付。
為了所有患者應收盡收,2020年2月3日,中央決定建方艙醫院;4日,動工改建;5日,首個方艙醫院正式“開艙”。
19天內,16座由會展中心、體育場館等改建的方艙醫院投入運行,1.2萬名患者得到及時救治。一個多月後的3月10日,在完成救治使命之後,被譽為“生命之艙”的方艙醫院全部休艙。
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中國人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
全中國的支援,每天從不同的省份向長江集結!廣西柳州的西芹來了,海南三亞的豆角來了,廣東徐聞的玉米來了,雲南紅河的香蕉來了,遼寧丹東的蘿蔔來了,新疆喀什的核桃來了……只為給“自我隔離”的武漢人,送上可口的飯菜,補給急需的醫療物資。
“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熱幹面,早點好起來!”
面對生死考驗,面對長時間隔離帶來的巨大身心壓力,中國人民或向險而行,或默默堅守,以各種方式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國有企業、公立醫院勇挑重擔,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衝鋒陷陣,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在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日夜值守,各類民營企業、民辦醫院、慈善機構、養老院、福利院等積極出力,180萬名環衛工人起早貪黑,廣大科研人員奮力攻關……
武昌區中南路街辦事處幹部郭剛勇,曾是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治愈和解除隔離之後,第一時間投入到工作崗位;
人到中年的70後武漢市民曹赟,本是建築設計師的他,做了志願者,組建了一支車隊,免費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只為做點事”;
21歲大學生肖傲傲報名參與了“志願服務關愛行動”,不僅給社區居民送菜、送藥,還為獨居老人換尿布……
他們,用血肉之軀抵擋無形之敵,宣示著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的誓言。61天的日夜堅守,武漢市硚口區漢正街共和社區民警吳涌接處報警11起、調處糾紛26起、轉運69名患病群眾,及時保障了641戶居民的物資供應,以巨大付出換來社區染病群眾“零死亡”,實現社區無疫情。而他,卻在2020年3月22日那天,因積勞成疾永遠離開了我們。
武漢市漢陽區晴川街鐵橋社區工作人員彭彩,在不到48小時的時間裏,做到電話排查200多戶居民,累到天旋地轉,狠狠撞到椅子上,醒來後的第一句話卻是:“吳女士去醫院了嗎?”
因一張身披“藥袋”的照片,武漢社區網格員豐楓在朋友圈刷屏了,大家稱他為“藥袋哥”。豐楓每次要為50至60位患者買藥,箱子裝不下,他就想出了把數十個藥袋子串在一起的辦法。“病人都等著,藥不能斷。”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願紅”迅速集結。
“不管是衝鋒陷陣的,還是默默無聞的,只要為抗疫作出貢獻的人,都是最可愛的人。”在2021年兩會上,張伯禮院士深情地説道,“現在,我國疫情防控趨於平緩,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要堅持常態防控和精準防控相結合。”
新冠肺炎疫情雖未徹底結束,但正如張伯禮所説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舉國同心、捨生忘死,中國人民交出了令世人讚嘆的抗疫答卷。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説:“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我們對此表示高度讚賞。”
尊重科學、大愛無疆展現大國擔當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在這場有愛、同心、無畏的戰疫歷程中,科學不會缺席。
面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染病,我國秉持科學精神,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等各方面。
截至2021年3月8日,4300多位科研人員、386個科研團隊,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設備和試劑等方向,攻堅克難,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趙振東,我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領域專家。當時間倒回至2020年1月23日,他把剛放寒假的學生叫回實驗室,全力投入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工作。
2月15日,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鄭忠偉找到趙振東,請他擔任疫苗研發專班技術支持小組組長。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幫五條技術路線的10余個研發單位出主意、想辦法,解決研發中出現的各種難題,但不能直接參與疫苗攻關。”鄭忠偉回憶説,技術支持小組組長既要水準高,又要甘做幕後英雄。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趙振東。
沒有絲毫猶豫,趙振東答應了下來。在疫苗研發一線連續作戰200多天,為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支持。2020年9月17日,趙振東因持續工作、過度勞累突發心臟疾病,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天。
正是由於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前赴後繼,為藥物篩選、疫苗研發以及病毒傳播機制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我國第一時間分離鑒定出新冠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診斷技術的快速推進和藥物疫苗開發奠定基礎;闡明瞭新冠病毒入侵細胞的關鍵機制;持續深化病毒傳播途徑研究,為防控策略的優化提供了科技支撐。
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國科研人員揭示了患者臨床特徵,在藥物和臨床救治方面,實行中西醫結合,先後推出八版全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
對新出現的疫病,西醫關注病毒,要破解病毒結構,搞清傳播途徑,才能研發疫苗和藥物,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中醫則關注症候,明確病毒侵襲機體後出現的症狀。
張伯禮帶領團隊,很快制定出了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原則,為國家版診療方案中醫部分的制定指明瞭方向。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建立了應對突發疫情中醫藥介入模式。通過文獻研究、臨床經驗和現代化的組分中藥高通量篩選,成功研製了宣肺敗毒顆粒,入選國家推薦的“三藥三方”,在全國推廣應用。
這個中國方案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不僅於此,我國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主動通報疫情信息;
第一時間公佈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開設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並向所有國家開放,毫無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
第一時間參與世界衛生組織10個工作組,先後與美、歐、亞、非、拉美、加勒比等地區的30多個國家開展科技抗疫的交流合作,分享最新成果,提供中國方案。
在自身疫情防控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我國盡己所能為國際社會提供援助,發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範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行動,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生動詮釋了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截至2020年9月8日,中國先後向32個國家派出34支醫療專家組,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資,有力地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
為了儘快找到新冠病毒傳染的源頭,有力阻斷病毒的傳播,中國一直在積極配合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工作。
2021年3月31日,在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中方專家組就聯合研究報告有關情況舉行的發佈會上,清華大學教授、聯合專家組中方組長梁萬年表示,秉承實事求是、公開透明的合作態度,中方專家和外方專家合作順利,中國是首個和世衛組織聯合開展新冠病毒溯源研究的國家。
這份報告涵蓋了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動物和環境等主要領域,指出新冠病毒的特異宿主還是沒有找到,極不可能從實驗室洩露,但是蝙蝠和穿山甲是比較有可能的宿主。
經過多次長時間的科學討論後,世衛組織專家與中國專家認為,關於動物宿主,全球科學家都要共同努力,在多國多地共同開展相關的研究,更多元地去尋找可能成為病毒宿主的動物種類。
疫情帶來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註定還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因“生命至上”,故“舉國同心”;既“捨生忘死”,亦“尊重科學”;知“大道不孤”,遂“命運與共”。
歷史不會終結,因為新的歷史正在書寫——
中國人民在抗疫鬥爭中表現出的偉大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抗疫鬥爭再次證明,中國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是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抗疫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披荊斬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晉浩天 劉坤
相關新聞
- 2021-03-15新華網評:“櫻”為有你續寫抗疫溫情
- 2021-04-08書寫新的英雄故事 創造新的人間奇跡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