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證如山,不容否認”——事實證明“慰安婦”制度就是日本戰時的國家犯罪

9月18日,“日軍‘慰安婦’制度罪行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3號展廳拉開帷幕。展覽以中國和朝鮮半島為中心,全面展示日軍在侵略戰爭中實施的“慰安婦”制度史實。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製造了近兩萬起強姦、輪姦事件。在國際輿論的譴責和日軍官兵日益嚴重的性病面前,日軍在南京正式確立“慰安婦”制度。此後,“慰安婦”制度在侵華日軍各部中廣泛實施。日軍通過欺騙、強行擄掠當地女性,以及將女俘虜強逼為性奴隸等方式,導致20多萬名中國女性被迫淪為日軍的“慰安婦”。隨著侵華戰爭的擴大,日軍在中國各佔領區全面實施了“慰安婦”制度,設置的慰安所遍佈中國20多個省(市)。

 

然而長期以來,日本方面針對“慰安婦”制度不斷模糊史實,淡化和逃避歷史罪責。今年9月8日,日本政府主管教育的文學部科學省宣佈,批准五家出版社刪除或修改教科書中有關“隨軍慰安婦”的表述,把“強制帶走”改為“強制動員”或“徵用”。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嚴正回應,強徵“慰安婦”是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嚴重反人道罪行,這一歷史事實鐵證如山,不容否認。

 

在位於上海師範大學的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兩張照片對日方的説法進行了無聲的駁斥。一張照片是日本軍醫拍攝的上海楊家宅慰安所的規定,落款為“上海派遣軍東兵站司令部”,這表明日軍直接控制著慰安所的設立和管理。另一張照片是1937年底,一個日本士兵在上海拍攝的慰安所照片,在一片殘垣斷壁前,一塊木板上赫然用漢字寫著“皇軍慰安所”。

 

“現在無論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還是許多國家的國會決議,包括歷史學家的研究,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所謂的‘慰安婦’制度是日本政府和軍隊設立的軍事性奴隸制度。”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蘇智良教授説:“到目前為止,我們一共找到兩三百位中國各地的倖存者,無一例外,她們都回憶當時是被擄掠的,違反個人意願的。那種性奴役狀態的苦難經歷,以及遭受的長期暴行,有的要長達幾年。”

 

早在1993年,蘇智良便踏上了尋訪二戰時期日軍“慰安婦”制度中國受害倖存者的征途,被稱為“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第一人”。近三十年來,他在其夫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陳麗菲以及其他志願者的協助下,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共確認日軍在中國設立的1000多個慰安所,僅在上海,蘇智良就發現了172個慰安所,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2007年,蘇智良在上海師範大學建立中國“慰安婦”資料館,這是繼首爾、東京之後,世界上第三處揭露日軍“慰安婦”制度歷史真相的資料館。2016年,資料館升級為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用大量史料、證物證明“慰安婦”制度是日本戰時的國家犯罪,並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反人道行徑進行控訴。

 

在滇西怒江西岸高黎貢山下,董家溝“慰安婦”制度罪行陳列館默默地矗立在雲南保山龍陵縣城小巷深處,這座1921年建造的走馬串角樓式四合院建築曾被強徵為日軍慰安所。1942年5月,日軍佔領滇西後,先後在芒市、龍陵縣、騰衝、遮放、畹町、盈江等地設立了慰安所,其中,董家溝是龍陵城最大的慰安所。

 

在董家溝“慰安婦”制度罪行陳列館裏,一幅身懷六甲的“慰安婦”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她叫樸永心,是一名來自朝鮮的受害者。1938年3月,17歲的樸永心被日本警察以“招募女勤務人員”為誘餌,與其他16名朝鮮姑娘一起被送到中國南京利濟巷慰安所。幾經轉折,樸永心又與其他20多名“慰安婦”從緬甸臘戍被送往中國滇西芒市和龍陵董家溝慰安所。1944年,中國軍隊反攻松山,樸永心與其他4位“慰安婦”被俘,美國記者瓦爾特·烏勒為她們拍下了這張令世人震驚的照片。

 

身懷六甲、神形虛弱的樸永心形象也出現在了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在這裡,作為三名“慰安婦”雕像中的一個,樸永心一手護住腹中胎兒,一手搭在另一婦女背上,顯得無力、無助與無望。整組雕塑體現了罪惡的“慰安婦”制度給無辜婦女們帶來的災難性悲慘生活,表現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的肆意踐踏和給婦女帶來的苦難與傷痛。

 

2003年11月,在中日韓三國聯合調查組的幫助下,樸永心深入南京和滇西騰衝、龍陵、松山等地,一一指認日軍慰安所的罪證。在南京,樸永心親自指認利濟巷2號就是當年的“東雲慰安所”,而2號樓上的第19號房間正是她當年被拘禁的地方。

 

後來,利濟巷慰安所舊址成為中國大陸首座經“慰安婦”親自指認的以“慰安婦”為主題的舊址陳列館,同時也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陳列館由八幢淡黃色的兩層建築組成,總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共展出1600多件文物展品、400多塊圖板、680多幅照片。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介紹,1937年底,日軍佔領南京之後,將利濟巷2號改造為“東雲慰安所”,將18號改造為“故鄉樓慰安所”。前者用於接待日軍普通士兵,後者用於接待日軍將校以上軍官,是戰時日軍在華首都中心地帶設置的高等級慰安所舊址遺存。

 

近年來,南京侵華日軍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斷深入挖掘日軍“慰安婦”制度這段歷史和新的線索、文物、史料。紀念館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連續6年前往廣西、山西、江西、海南、湖南等地,實地走訪慰問當地的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者及家人。據了解,目前中國國內僅有10余位“慰安婦”制度受害倖存者健在。

 

“在走訪調查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倖存者的過程中,我一方面感嘆她們遭受的身心雙重摧殘,另一方面被她們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所鼓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員劉廣建告訴記者,為歷史留痕,為正義發聲,舉辦“慰安婦”主題展覽,進行“慰安婦”問題研究,就是要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我們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復仇,而是提醒人們珍愛和平,維護人類的公平正義。”劉廣建説。

 

光明日報記者 任鵬 蘇雁 張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