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1-10-14 11:08:36 | 來源: 央視網 |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這幾天,《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正在昆明舉行。在目前全球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今天,這次大會引起了廣泛關注,大家希望能以這次會議為契機,制定今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以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10月12日下午,在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的主旨講話中就提出:“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以《荀子·天論》中的這句話開篇,深刻指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科學闡釋了發展和保護的辯證關係,描繪了未來的願景,鮮明提出了中國主張、方案和舉措。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聯合國全面探討生物多樣性的第一個全球性協議,目前已經有196個締約方,我國是最早簽署的締約方之一。本次在昆明召開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將為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目標、明確路徑。
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人和自然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未來的地球家園將要變成什麼樣?針對這個問題,習近平提出了三大願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構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主席黃潤秋説:“三個地球家園願景的提出很好地詮釋了這次大會的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也為全球的生態和環境治理指明瞭方向,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契合,集中體現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發展蒙上了陰影,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更大的挑戰。如何能夠實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樣的願景,從而構建美好的地球家園?習近平指出,要攜手同行,開啟人類高品質發展新征程。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永生説:“習主席這次提出人類高品質發展新征程,實際上是中國長期探索可持續現代化的一個結晶。我們過去走的一條道路更多的是學習西方的經驗,這個經驗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們也付出了相當大的環境代價。現在認識到這條道路是不可持續的,需要實現綠色轉型,現在提出人類高品質發展新征程實質是對工業革命以來建立的現代化概念進行重新定義。”
過去工業文明時期的發展模式行不通,必須要進行轉型,那麼人類高品質發展的模式是怎樣的?如何開啟人類高品質發展新征程?習近平給出了答案,他提出了四點主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係;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人民福祉為中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國際法為基礎,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曾賢剛説:“都是中國經過廣泛實踐産生的一些方案,通過綠色發展路徑,通過生態文明實踐,通過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道路,可以實現社會高品質發展,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可複製的、可推廣的一些模式和路徑。”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主席黃潤秋説:“這四點主張描繪了啟動人類高品質發展新征程的藍圖或者是路線圖,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更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也為當今全球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
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幾天,在江蘇鹽城,一群“自帶飯勺的小鳥”引起了觀鳥愛好者的關注。這群小鳥名叫勺嘴鷸,因為嘴巴像把勺子而得名,全球只有600多只,屬於極度瀕危物種。每年的九十月份,“小勺子”都會長途跋涉來到這片濕地進行遷徙中轉。但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普通的魚塘,鳥類無法停歇。
江蘇鹽城東臺沿海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衛國説:“通過與承包魚塘的漁民協商,退漁還濕,營造鳥類生存環境,濕地修復後,既為鳥類提供了固定的高潮位棲息地,又能讓廣大遊客看到越來越多的珍稀物種。”
這是國內首個鳥類高潮位棲息地。兩年來,經過政府和民間組織科學的維護管理、精心保護,這裡不僅吸引了多種極危、瀕危鳥類在遷徙時前來棲息,還作為候鳥高潮位棲息地具有重要價值和標杆意義,受到國際鳥類保護界的矚目。
這些年在中國,像這樣以生態保護為先,致力於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事例還有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中國政府也通過劃定生態紅線、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等措施,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不久前亞洲象群北移南返之旅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行之不輟,未來可期。在人類高品質發展的新征程上,中國將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做萬物和諧美麗家園的維護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三點務實可行的東道國舉措。他宣佈,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國家公園以“國家”之名,承載著保護生態系統的使命。為了將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進行更好保護,我國加快了國家公園體系的建設。經過五年試點後,習近平主席宣佈,我國正式成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同時,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曾賢剛説:“生物多樣性保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穩定性,通過國家公園的建立,可以對管理部門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系統的管理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一年前,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作出了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又宣佈,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陸續發佈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永生説:“單一強調碳排放、減排,或者是單一強調生物多樣性,可能都不能解決各自的問題。所以中央提出要把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佈局,讓減排和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利用形成相互促進的關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根本解決方向也是要納入生態文明的整體佈局。”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這三個務實的東道國舉措,表明瞭中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一個新臺階的決心。正如習近平在講話中所説,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地球是人類共同生活和守護的家園,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係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這些年,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效有目共睹。面向未來,中國將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做萬物和諧美麗家園的維護者、建設者和貢獻者。讓我們從春城昆明出發,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相關新聞
- 2021-10-14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 2021-10-14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紀念郵票發行
- 2021-10-13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昆明宣言》
- 2021-10-13海外華僑華人熱議: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攜手開啟人類高品質發展新征程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