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資,持續“加碼”彰顯中國市場魅力

大幅增持中國國債、加快投資境內股市……今年以來,外資機構對中國境內金融市場投資力度之大實屬少見,人民幣資産在全球金融市場頗受歡迎。

 

中國市場魅力有多大?從以下數據,可見一斑。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市場持債規模同比增長26.77%至3.93萬億元人民幣,入市境外機構主體同比增長13.1%。萬得數據顯示,截至12月28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北向資金凈買入4188億元,是2020年全年凈買入總額的兩倍有餘。

 

那麼,人民幣資産到底“香”在哪兒呢?在外資機構眼中,人民幣資産最吸引人的是其背後中國經濟的穩定性、確定性、成長性。

 

看外資,持續“加碼”彰顯中國市場魅力

 

12月22日在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東林鎮的新鳳鳴集團湖州基地生産車間拍攝的運轉中的自動化生産線。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國抗疫全球領先,提前開始的復蘇帶來了更強的基本面韌性。”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研究部主管高挺説,“中國經濟穩健的表現以及生産活動的順利推進,強化了中國企業展業的確定性。”

 

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9.8%。從2020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到2021年經濟增長超預期,中國經濟的韌勁和實力再次展現。

 

“買中國資産就是買成長。”德國商業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説,中國經濟一直是全球重要的增長引擎,外資配置中國資産體現了外資對於收益和成長的追求。

 

看面子,還要看裏子。中國改革舉措、經濟決策和執行力,讓外資機構持續看好中國市場。

 

摩根資産管理全球市場策略師朱超平表示,中國在2021年啟動的一系列跨週期的改革舉措有利於提升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在科技方面推出的很多新措施能夠提升社會全要素生産率,中國有望維持高於其他經濟體的長期潛在增長率。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正在適應增長放緩但更為穩健的新局面,這與2021年中國決策層描繪的‘雙循環’‘共同富裕’以及‘跨週期管理’的政策框架相呼應。”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閃輝認為,中國政府對於經濟增長的著眼更為長遠,雖然中國經濟轉型可能會經歷一些陣痛,但有望鑄造更均衡更穩健的增長模式。

 

看外資,持續“加碼”彰顯中國市場魅力

 

圖為空中俯瞰上海浦東陸家嘴樓群。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中國持續擴大金融對外開放,讓外資機構有更多渠道投資中國市場。

 

10月29日,中國國債正式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此前,中國債券已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至此,中國債券悉數納入全球三大主流債券指數。

 

來自瑞銀證券的估算顯示,加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將給中國國債市場帶來140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我們看到全球投資者對國內債券市場進行資産配置的熱切需求。加入這些國際重要金融指數不僅進一步推動這種需求發展,同時也驅動國際投資者對中國政府債券的主動和被動配置。”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説。

 

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這讓外資機構對中國經濟未來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讓他們投資中國市場更有信心。

 

貝萊德智庫首席中國經濟師宋宇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讓市場看到了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市場的顧慮。

 

在周浩看來,2022年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仍然會是一個確定性很強的事件,持續穩定增加中國資産配置是主流外資機構的看法。“國債仍然是外資配置的最主流資産,同時外資也會青睞一些成長性高、景氣度高以及符合綠色發展的行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內容‘穩’字突出,預計2022年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貨幣政策則將聚焦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尤其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信貸等領域。”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熊奕説。

 

看外資,持續“加碼”彰顯中國市場魅力

 

11月20日在位於武漢的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拍攝的“5G+工業互聯網成果展”現場。新華社發(伍志尊 攝)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能否結束?美聯儲政策轉向全球影響幾何?……儘管全球經濟復蘇和金融市場穩定仍將面臨一系列不確定性的挑戰,但外資機構仍相信人民幣資産熱度不減,中國市場魅力依舊。

 

正如上投摩根基金首席市場策略師蔣先威所言,中國國內疫情防控良好,又擁有龐大內需市場,加之跨週期調節政策的推動,國內經濟可望保持穩健增長,在全球市場的橫向比較中,中國仍會是外資機構不可或缺的投資目的國。新華社記者劉開雄、有之炘

標簽: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