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位於金沙江畔的雲南省元謀縣以“元謀人”故鄉、“南菜北運”基地而聞名,近年來這裡已成為中國小麥、青稞和蔬菜等作物的重要育種基地。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1月11日拍攝的雲南元謀現代種業科技園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元謀光照充足,降雨量少,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得天獨厚的育種寶地。以元謀縣元馬鎮星火社區為中心,元謀形成研産銷一條龍、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發展新格局,每年可生産蔬菜種苗近6億株、麥類作物種子近40萬公斤。

 

帶著“元謀印記”的一粒粒種子,銷往西藏、內蒙古、新疆、遼寧、黑龍江等地,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産業發展、群眾增收注入生機和活力,以現代種業推動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1月11日,工人在元謀縣元馬鎮星火社區進行育種作業。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種業興村“星火燎原”

 

1月中旬,元謀溫暖如春,陽光灑在“元謀人”牙齒化石出土地上那蚌村的山坡上,也灑在南繁育種基地的麥田裏。

 

氣象資料顯示,每年9月到次年5月,元謀乾旱少雨,日平均溫度保持在13攝氏度到15攝氏度之間,適宜麥類、十字花科作物的種子繁育。

 

依託氣候優勢、産業基礎,星火社區藏著種業興村的“密碼”。“種業是我們的支柱産業,大塘子村、南繁村是遠近聞名的特色産業村,2021年社區居民人均年收入1.5萬元。”星火社區黨委副書記文磊説。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1月11日拍攝的元謀縣元馬鎮星火社區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元謀縣以大塘子村、南繁村為重點打造現代種業,建成涵蓋種子繁育研究、會展交易、育種展示等新業態的現代種業科技園。

 

位於現代種業科技園的雲南思農蔬菜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當地育種龍頭企業,年産番茄苗2500萬株。45歲的公司負責人李思武已從事蔬菜種苗生産20多年。

 

“國家大力支持種業發展,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李思武説,公司已有6個黃瓜、青花菜的自主知識産權品種。

 

走進因南繁育種而得名的南繁村,道路乾淨整潔,路邊鮮花盛開。墻上的光榮榜裏,貼著種子繁育能手、致富帶頭人的照片。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1月11日,工人在雲南元謀現代種業科技園內進行育苗工作。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數十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育种家和南繁村村民攜手奮鬥,育種範圍涵蓋糧食、油料、瓜果、花卉、蔬菜5大作物種子體系的50多個品種幾千個種子組合,育種面積累計40多萬畝,成為當地種業發展的中心區域。

 

在星火社區引領下,元謀縣種業“星火燎原”。其中,南繁村不僅帶動全縣多家育繁種企業、合作社,每年還帶動全縣1萬餘農戶參與南繁育種,育種面積穩定在1.5萬畝,年均助農增收6000多萬元。

 

種業發展為元謀縣的蔬菜、水果等農業特色産業提供了強勁支撐。統計顯示,2020年元謀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671元,比2015年增加5046元。

 

“在鄉村振興中,元謀縣農民從農業産業中獲得的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超過50%。”元謀縣種子(種業)推進組副組長張雷説。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1月11日,元謀縣青稞育種和加代擴繁基地的工作人員在為青稞授粉。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接力逐夢振興鄉村

 

一粒好種子的誕生不僅要有天時、地利,還在於“人和”。

 

近年來,元謀縣先後掛牌成立“方智遠院士工作站”等6個工作站,引進200余名科研人員,加快院士、專家新品種中試及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推動金沙江畔種業高地的崛起。

 

在南繁村,一棟4層高的“專家樓”,見證了近年來各地育种家的接力。每年秋冬季,育种家們像候鳥一樣從內蒙古、黑龍江、西藏等地來到元謀,在簡易的“專家樓”宿舍裏一住就是半年。

 

綠油油的麥田裏,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小麥正在抽穗。今年50歲的張春艷是內蒙古自治區拉布大林農牧場的高級農藝師,1997年就到元謀開展小麥南繁工作。她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都在這裡選育品種,春節也大多在麥田裏忙碌。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在元謀縣元馬鎮南繁村,仲家楷(左)與同事針對小麥育種展開交流(2021年11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元謀的氣候條件很適合做春小麥南繁基地,可以縮短育種週期。這裡的農戶掌握一定的育種技術,還有仲家楷這樣的‘農民專家’,能協助培育出優良品種。”張春艷説。

 

黑龍江紅興隆農業科學研究所農藝師梁長欣也是“專家樓”的常客。北方冬季寒冷,為了加快育種進程,他和同事選擇了元謀。

 

“有了在元謀的加代試驗,4到5年就能選育出大麥新品種,比以前縮短了一半時間。”梁長欣説,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紅興隆農科所已有18個大麥品種烙下“元謀印記”,一些品種獲得大面積推廣。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1月11日,在元謀縣青稞育種和加代擴繁基地內,危文波(中)在與同事交流。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屢屢被育种家們提及的仲家楷是元謀縣南繁種子繁育協會會長。從1981年至今,他長期投身於育種事業,不僅成為當地知名的“農民專家”、育种家們的好朋友,還建造“專家樓”為育種工作者提供服務。

 

為推動南繁育種工作,仲家楷採取“土地流轉+技術培訓”的方式發動群眾。如今,育種土地流轉費用從1986年的每畝5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每畝3500元至1.5萬元,品種從小麥、玉米、大麥擴大到甜瓜、油菜等,許多村民成了育種“土專家”。

 

在長期實踐中,仲家楷還摸索出“協會+公司+農戶+基地”發展模式,在新華鄉、江邊鄉、老城鄉等5個鄉鎮集中建立糧食、蔬菜優質種子繁育基地12000畝,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這些種子就像孩子,天南海北的育种家就是親人。”他説。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工人在元謀縣元馬鎮一處小麥繁育基地耕作(2021年11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金沙江畔種業高地

 

2021年12月,第五屆雲南·元謀蔬菜種業博覽會開幕,2300多個“名、特、優、新”蔬菜品種集中亮相。其中,企業自主研發的番茄新品種“紅凡196”受到客商關注。

 

這是雲南金誠種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武成勇從事種子繁育10餘年的心血。從代理國外蔬菜種子到自己培育本土品種,他見證了元謀種業發展。

 

走進公司的育種基地,工廠化育苗大棚裏的番茄苗長勢喜人。“這幾年,政府改善了育種基地的水利條件,建設了輸水管道。我們研發的番茄品種已經推廣種植1萬多畝,今年還將新建50畝育種大棚。”武成勇説。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1月11日拍攝的元謀縣青稞育種和加代擴繁基地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這是元謀現代種業蓬勃發展的縮影。目前,已有100多家來自北京、西藏、內蒙古等地的種業科研單位、企業匯聚元謀。

 

張雷介紹,元謀已形成以蔬菜和麥類為主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不僅推動農業産業發展,還為保障我國農業種質資源安全貢獻力量——

 

每年生産近6億株蔬菜種苗,可供20多萬畝蔬菜種植,帶動20多億元蔬菜産值,為“南菜北運”提供了強有力的種苗支撐;

 

本地種苗企業擁有自主研發的蔬菜新品種16個,獲得制繁種生産技術專利14項,推動我國蔬菜制種的自主創新;

 

每年生産近40萬公斤的麥類作物種子,可保障全國約400萬畝土地的種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元謀還是青稞加代、擴繁、鑒定的重要基地,為青藏高原的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一粒種子的“星火燎原”——“元謀人”故鄉新傳

 

1月11日,工人在雲南元謀現代種業科技園內操作播種機器。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在元謀縣青稞育種和加代擴繁基地,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危文波忙著給青稞授粉。他和團隊在元謀加代選育了兩個青稞新品種,在2021年分別推廣了1000多畝。

 

“在西藏選育青稞新品種一般需要8至10年,但通過在元謀的加代選育,只要四五年就行。”危文波説。

 

2021年11月,元謀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名單。當前,元謀正高起點打造種子小鎮,未來將建設5萬畝種子繁育基地。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種子小鎮規劃,將育種基地繼續擴大,吸引更多科研工作者,讓‘星火’繼續燎原。”文磊説。

 

煦日暖風裏,一塊塊生機勃勃的麥田、菜地,正孕育著春天的希望。(記者吉哲鵬、楊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