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快評:隨著“烏克蘭失落”,立陶宛遲早拋棄台灣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2-02-15 10:52:46 | 來源: 海峽之聲網 |
自去年起,在華人世界幾乎無人知曉的立陶宛,突然成為巨大的存在,並遮住了我們的視線。它突然自世界舞臺後方蹦跳出來高調“挺臺”,跳得比誰都高,表面上其作為一時“困擾”了北京,事實上,立陶宛是讓歐盟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在烏克蘭問題上,立陶宛還讓北約尷尬不已。
美立各取所需,與歐盟的態度
解釋立陶宛的外交表現,最簡白的答案就是:美國在歐盟的代理人之一。作用在於分化企圖團結的歐洲,在大西洋的彼端製造矛盾,並讓歐盟的對外關係不至於偏離美國外交戰略。
美國的終極目標,是阻止“歐亞大陸一體化”,因為這局面會使美國成為“世界孤島”。
那麼現在的立陶宛執政者想要的是什麼呢?最近他們表露了心跡,立陶宛尋求美軍的永久駐軍,以及在經濟上更深的連結,一如在東亞的日韓。
立陶宛已是北約成員,卻仍尋求美軍駐軍,透露的是立陶宛“反俄”的基本國策,以及歐盟在對俄立場上的內部分歧。從反俄的角度看,立陶宛顯然想作為歐洲反俄陣營裏的催化劑,並與該國歷史上較為親近的波蘭聯手打造“反俄長城”。
然而,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伯·鮑爾2月7日在訪問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時表示:北約沒有看到任何可能襲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或立陶宛的跡象。這顯示北約並無意升高與俄羅斯的衝突,立陶宛也無法在烏克蘭事件裏得到更多的反俄籌碼,因此只好寄希望於美軍。
在台灣問題上,是因為美國將主要對手轉移成中國,在美方的慫恿下,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才連結了起來,這便使得立陶宛涉入了它們不曾涉入的深水區。此前,台灣與立陶宛的關係根本是路人甲乙的關係。
在東亞問題上的外行,以及在中立經濟依存度上的嚴重誤判,立陶宛也遭受到1990年獨立以來前所未有的經濟損傷,以及外交挫折。
表面上,歐盟、美國及其“盎格魯盟友”力挺立陶宛,事實上,歐盟極不願被立陶宛“尾巴搖狗”,深度破壞中歐關係;另一方面,除了口惠,“盎格魯們”也缺乏對立陶宛的實質幫助,台灣則給予其大筆融資與一個不切實際的“半導體夢”。
最終,中立齟齬被那些“挺立”的國家丟入了WTO的黑洞裏,這表示口惠就僅止于口惠。將爭議置入已無仲裁功能,只有協調功能的WTO,除了曠日費時外,也必然不會出現令立陶宛滿意的結果。這叫作敷衍了事。
立陶宛與歐盟在對中俄立場上的分歧,迫使他們得更為靠攏“盎格魯諸國”以求個心安。
近日,立陶宛總理與外交部長分別出訪英國與澳大利亞抱團取暖,英國首相口惠不變,“零實惠”也不變;澳大利亞的態度則更為曖昧,在實質面,除了讓立陶宛設大使館外,也僅表示兩國可共同努力敲定“歐澳自由貿易協定”(而不是立澳自貿協定)。
立陶宛外長可能期待類似境遇的澳大利亞能一道整齊“反中步伐”,但令立陶宛外長感到震怖的是,澳外長明確表示無意跟隨立陶宛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名為所謂“台灣代表處”,而且還強調澳大利亞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換言之,歐盟,包含盎格魯諸國在內,所有“挺立”國度沒有任何一方願意在台灣問題上挑戰中國,加上立陶宛在烏克蘭問題上一無所得,使立陶宛陷入“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孤絕處境。
而若形容説立陶宛在外部陷入了困境,其的內部就是絕境。
立陶宛內部的不滿聲浪
民調顯示當前立陶宛政府的民意支持度非常低,隨著經濟持續下滑,以及外交上的幾無斬獲,今年執政團隊的支持度恐也難見好轉。台灣的大筆資助,完全填補不了其經濟上遭受的損失,因此對民眾而言可謂無效。
這一場對立陶宛而言“意外”得不償失的外交戰,很快地引爆了民眾的憤怒。反對的輿論諷刺現任政府軟弱、心胸狹窄,並“設法”使立陶宛青年憎恨這個國家,為立陶宛在世界上的角色感到羞恥。並痛批執政當局破壞了國家形象,甚至將國家置於危險的政治地位。
在上個月,在立陶宛議會大樓外的“自由捍衛者日”官方活動中,議會議長和總理的演講伴隨著“恥辱”的喊叫聲,民眾的怒火來源當然不只經濟受損帶來的失業率攀升,還包含物價上升、疫情下醫療系統崩潰、稅收爭議、商業限制等等。這個國家在新政府上臺短短一年內,同時受到經濟、能源和軍事領域的威脅。
反對者抱怨説,外部威脅是政府“發明”出來的,在世界試圖避免新的戰爭之際,立陶宛反而企圖激怒對手使局勢升級,這主要是指白俄羅斯,以及中俄。
另外,明明北約評估波羅的海三國並沒有遭到外來威脅,立陶宛當局卻堅持要加強北約的軍事存在,使自己成為潛在的軍事目標。
在台灣問題上,總統瑙塞達已數次表達對總理與外交部長的做法不茍同,立陶宛前總統也坐不住公開批評,甚至,外交部副部長也坦承誤判,只剩總理與外交部長仍頑固硬撐。
現下,唯有美國給出實質好處,才能對衝立陶宛遭到的損害,對此立陶宛總統喊話:美軍永久駐軍。
立陶宛換得到這條件嗎?即便是對美方萬事俯首聽命的台灣,其餘不論,連區區鋼鋁稅都遲遲未被豁免。
“無條件親美”的結果其實是是,台灣與立陶宛的防務預算雙雙上升——對美軍購,還有,立陶宛與台灣都無可避免地要購買美國昂貴的天然氣。
立陶宛的“烏克蘭失落”,與“台灣包袱”
立陶宛將自己定位為烏克蘭的主要贊助者,向美國購買軍品支援烏克蘭,並與烏國同聲共氣地反對“北溪二號”。
然而,1月13日,美國參議院未能通過制裁“北溪二號”的法案,令立陶宛當局大失所望,不惜損害自己利益討好美國的結果,卻連“北溪二號”議題都得不到正面回應。
那一天,就是立陶宛的“自由捍衛者日”,在人民的噓聲中,總理、國會議長、外交部長度過了內外交迫、極為難堪的一日。
在德國表態了和平意願,以及俄法領袖會談後,烏克蘭局勢導向緩和,立陶宛的鷹派姿態再度遭到打擊。
另一方面,台灣問題已顯然讓立陶宛進退兩難,2月9日,中國海關宣佈暫停進口立陶宛牛肉。“碰瓷”的代價,就是“經濟窒息”。
無論是烏克蘭問題,或是台灣問題,歐盟與立陶宛的立場分歧才是真相,表面上的情義相挺則是假像。一切都是美國在作怪,而如果立陶宛最終得不到美方的實質好處,那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世界局勢自2022年起從西方向中俄傾斜,那麼懸挂在長城上的“立陶宛頭顱”,就是歷史轉捩點上絕佳的象徵。
立陶宛人民已然驚覺政府在作死,因此遲早拋棄台灣。(雁默)
【注】:
根據去年12月做的民調,立陶宛民眾對現任政府的信任度為17.3%;不信任度47.8%。
民眾對現任總理的信任度30.5%,不信任度52%;對外交部長的信任度15.3%,不信任度66.4%。(總理與外交部長就是立陶宛操弄台灣議題的主要政客)。
民眾對總統瑙塞達的信任度52.5%,不信任度27.2%;民眾對反對黨領袖的信任度43.8%,不信任度26%。此二人是立陶宛最受歡迎的人物,也是不茍同總理與外交部長的政客,即便如此,信任度也呈下滑趨勢。
立陶宛民眾反對政府“強硬對中政策”的比例58%。此外,主要反對黨的支持度已超過執政黨,差距6.2%。
相關新聞
- 2022-01-20社評:臺“金元外交”是被詛咒的紅舞鞋
- 2021-11-23外交部:立陶宛公然違背政治承諾,必須承擔由此産生的一切後果
- 2022-02-10立陶宛“影子”總理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立陶宛人民借此看到哪些人在犯錯
新聞推薦
- 習近平離京赴利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秘魯進行國事訪問2024-11-13
- 習近平的拉美情緣2024-11-13
- 丁薛祥出席“加強早期預警,共築氣候適應的未來”高級別會議並致辭2024-11-13
-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開幕2024-11-13
- 國臺辦:樂見兩岸青年常來常往、走近走親2024-11-13
- 聚焦反“獨”促統 第十七屆黃埔論壇在廣州召開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