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出臺 四方面培育支柱産業

中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出臺 四方面培育支柱産業

 

重慶大渡口區重點發展大健康生物醫藥、生態環保等産業,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圖為位於大渡口區建橋工業園的中元匯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一角。新華社記者 唐 奕攝

 

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的發展進步和普及應用為基礎的新經濟形態,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10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打造國家生物技術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生物經濟發展瓶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專家表示,在《規劃》牽引下,中國生物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將持續壯大,有力支撐生物經濟高品質發展。

 

推動生物經濟再上新臺階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濤介紹,近年來中國生物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生物産業體系日趨完善,形成研發、製造與應用的完整産業鏈。“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料藥出口國、第二大藥品和醫療器械消費市場、重要的藥品研發服務貿易出口國。”徐濤説。

 

但也要看到,當前國內生物經濟發展還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等問題。“這部《規劃》是中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在國家發改委5月10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發展的具體任務,制定了“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生物經濟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動力,概括起來就是“5個新”:

 

生物經濟總量規模邁上新臺階,經濟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穩步提升,年營業收入百億元以上企業數量顯著增加。

 

生物科技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生物産業研發投入強度顯著提高,區域性創新高地與産業集群的數量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生物産業融合發展實現新跨越,生物技術和生物産業更加廣泛惠及人民健康、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

 

生物安全保障能力達到新水準,基本建成國家主導、防控兼備、多元立體、機制順暢、基礎紮實的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

 

生物領域政策環境開創新局面,體制機制和制度環境更加優越,生物技術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審評審批、市場準入、産品定價、市場監管、産權保護等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入。

 

從4個方面培育支柱産業

 

生物經濟涉及面廣,覆蓋較多産業領域。王翔介紹,為突出重點,一方面,《規劃》明確將滿足人民群眾“醫”“食”“美”“安”新需求作為生物經濟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另一方面,《規劃》明確加快生物技術廣泛賦能健康、農業、能源、環保等産業,促進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産業多樣化水準。具體將從4個方面部署培育生物經濟支柱産業:

 

——加快生物技術賦能健康産業。推動基因檢測、生物遺傳等先進技術與疾病預防深度融合,加快疫苗研發生産技術迭代升級,助力疾病早期預防;推動生物技術與精密機械、新型材料、增材製造等前沿技術融合創新,提升疾病診斷能力;推動基因組編輯、微流控晶片、細胞製備自動化等先進技術與生物藥研發融合,提高臨床醫療水準。

 

——加快生物育種技術賦能生物農業産業。有序發展全基因組選擇、系統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種技術,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生産能力和品質;發展綠色農業,促進前沿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融合,提高中國農業生産效率。

 

——加快生物製造技術賦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産業。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製劑、功能型微生物、酶製劑,助力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開展新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與培育,推動化石能源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

 

——加快信息技術賦能生物信息産業。依託人工智能技術、生物醫學和健康大數據資源,發展智慧輔助決策知識模型和演算法,輔助個性化新藥研發;利用5G、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實現藥品、疫苗從生産到使用全生命週期管理。

 

提高生物安全治理水準

 

生物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如何體現保持生物經濟發展與生物安全治理的平衡?

 

王翔介紹,《規劃》編制中,始終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實生物安全法,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將“堅持風險可控”作為發展生物經濟的5大原則之一,明確到2025年“生物安全保障能力達到新水準”。《規劃》專門設置2章對生物安全工作作出具體部署。

 

一方面,加快建設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完善基礎保障體系建設,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機制。集約化建設生物安全基礎設施,規劃用好戰略資源平臺,加強運行的全維防護和廢棄物安全處置,提升生物安全科研和生産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加大生物資源保護力度,健全生物資源監管制度,開展生物資源全面普查,夯實生物資源保護技術基礎。健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體系,建立生物資源科學評價體系,強化生物資源利用平臺支撐。規範生物資源安全共享,完善生物資源數據庫和生物資源信息預警機制建設,建立國家生物資源共享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