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詩詞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07-26 11:38:19 | 來源: 人民日報 |
製圖:趙偲汝
古典詩詞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如果形式得當,詩詞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夠綻放迷人光彩,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溫暖的文化力量。
詩言志的傳統一以貫之,詩歌也由此得到昇華,成為傳達理想價值、展現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
詩詞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時代活力,是文化創新創造的寶貴資源。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為今人留下無數名篇,造就無比燦爛的中華詩歌文化。凡中國人,不論身處何方,從事什麼工作,過著怎樣的生活,幾乎都熟讀“春眠不覺曉”,能誦“床前明月光”,會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詩詞在我們的生命歲月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給心靈以美的熏陶,給生命以豐厚的饋贈,給人生以深沉的激勵。試想如果沒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渙、杜甫、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黃鶴樓上、晴川閣下該少卻多少韻味,鸛雀樓頭、賞心亭中又何來千古迴響?詩歌已經融入我們的文化基因,成為詩意人生的寫照、家國情懷的寄託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藝術結晶。傳承好詩詞文化,對安頓個體心靈、涵養民族精神和增強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命力旺盛的古典詩詞,至今仍是溫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
近10年來,除了從事古詩詞教學和研究,我還參加多個電視文化節目的錄製。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為觀眾解讀華夏文明的某個特質時,總是可以借助詩詞做出迅速而貼切的傳達,同時還富有審美意蘊。
《中國詩詞大會》曾經以“花開四季”為主題,用一季10集的體量,展現我們“時間延續文明”的獨特氣質。小到描繪四季時序變化、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的細密嬗遞,大到回望歷史的更迭起伏,總有海量的經典詩詞供今人擷取揮灑。
不僅如此,我還發現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在互聯網廣泛普及、傳播更加分眾化的今天,詩詞節目成為家庭成員之間的共同話題,推動文化的代際傳承——詩詞總是可以激發中國人的情感共鳴,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美的情愫。古典詩詞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如果形式得當,詩詞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夠綻放迷人光彩,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溫暖的文化力量。
詩詞還能轉化成前行的力量,這也是偉大詩篇流傳至今的原因。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視舞臺的普通農家女子白茹雲。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卻不抱怨不沮喪。她最喜歡蘇軾的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在人們的幫助下,帶著這份灑脫和豁達,白茹雲在田野裏勞作,在家務中忙碌,過著充實又詩意的生活,成為樂觀堅強的平凡英雄。
詩詞也浸潤著我們的日常。前不久,一位名叫沈俊博的高中生在徵得社區同意後,和家人自發列印了許多印有古典詩詞的圖片,將其貼在地上作為“兩米線”,人們排隊檢測核酸時低頭就能讀到這些詩句,“詩意的兩米線”得到社區居民和廣大網友點讚。
古典詩詞內涵豐富,承載著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
《尚書·堯典》曰:“詩言志”。這至為簡單的三個字被朱自清先生稱為中國詩學“開山的綱領”。尤其“志”字,顯示出個人和民族鮮明的價值追求。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詩言志的傳統一以貫之,詩歌也由此得到昇華,成為傳達理想價值、展現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
在中華詩史上,唐詩是一座高峰。開唐伊始,經歷了戰亂和動蕩,社會呼喚剛健有為的價值重建, 加之音韻學和訓詁學的發展,格律詩經過漫長的積澱終於定型。接下來,一種全新的“盛唐氣象”通過唐詩噴薄而出。
詩詞文化還有更為深刻的內涵。我們的先賢,那些偉大的靈魂,他們經歷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也能夠憑藉詩詞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實現對生命價值的內在超越。現代人也可以借由中華詩詞,對薪火相傳的價值與信仰做出堅定而有詩意的表達。民族危難時,抗日誌士慨嘆“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改革開放中,先行者“弄潮兒向濤頭立”。抗疫過程中,不論是支援物資上大寫的“海內存知己”,還是醫護工作者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都有喚起抗疫決心的無窮力量。
在朝氣蓬勃的新時代,用中華優秀詩詞涵養民族文化氣質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態會推動社會良性發展,精神層面的和諧共振也會增強人們的幸福感,進而不斷涵養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比如隨著中國探月工程不斷取得新成果,隨著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無比珍貴的月壤,中國人的“月亮”情結隨之被點燃。網友們在品味唯美的從古流傳至今的“明月”詩句時發現,在中國詩詞文化中,月亮不僅僅是一種意象,更是一個文學母題。通過品讀這些流傳至今的古典詩詞,我們走進先賢偉大的心靈,感受來自歷史深處的家國之思,感動於先人們探索宇宙的偉大夢想。那一刻,詩詞文化與我們的時代精神和諧共振,“言志”的傳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堅持“兩創”,讓詩詞文化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文化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詩詞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時代活力。它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是文化創新創造的寶貴資源。
詩詞有助於喚醒和發展青少年的母語感知能力,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來,中小學語文教育加大了詩詞教學力度。我們應抓住契機,充分呈現詩詞之美,通過及時有效的正向反饋,讓廣大青少年真正愛上詩詞,由此獲得心靈的滋養、良知的啟迪、創造力的激發,延續好中華文脈。
大眾媒介為傳播詩詞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詩意中國》等文化節目,激發了詩詞文化熱,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選手從節目中脫穎而出,在同齡人中産生一定的示範效應,熱愛詩詞在當代青少年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為提高文化素養、堅定文化自信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
在文化藝術領域,詩詞文化轉化創新大有可為。通過一聲聲誦讀,喚醒情感記憶;通過美食、服飾和建築設計,再造詩詞意境;通過一部部專題片,在影像中重溫經典;通過一本本圖書,傳承文明薪火。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視劇中,越來越多的詩詞文化元素被引入,豐富著藝術創作的文化質地。
腹有詩書氣自華。千百年來,中國人用詩詞蕩滌靈魂、滋養精神。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時刻,詩詞都可以成為溫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們相信,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無比豐富的中華詩詞文化一定能煥發更加璀璨的光彩,進一步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陪伴我們詩意地棲居在神州大地。(作者酈波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
相關新聞
- 2022-06-08世界海洋日| 在中國古詩詞裏,感受大海之美
- 2022-05-26古風之美!24句詩詞品味夏天
- 2021-03-31《唐詩三百首》《宋詞一百首》西裏爾蒙古文版在蒙古國發佈
- 2014-09-17讀經祭孔學詩詞 台灣這樣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新聞推薦
- 春節臨近年味濃 各地裝扮一新等你來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應停止在台灣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2025-01-16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025-01-16
-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中國駐裏約總領館新春招待會2025-01-16
- 新開發銀行在華發行熊貓債規模突破600億元人民幣2025-01-16
- 中國將4家美國實體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