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10年間上升22位——專家談新時代中國創新之變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09-01 11:10:01 | 來源: 新華社 |
研發投入大幅度增長,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國際專利申請持續增加,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猛增……10年來,中國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
來自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10年間上升22位,標誌著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對科技創新進行全面謀劃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對科技創新進行了頂層設計,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謀劃部署和推動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變化。
“科技創新為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説。
10年來,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面向經濟主戰場,以高品質的科技供給帶動産業邁向中高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戰略必爭領域補短板、強能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有力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創新藥物、國産高端醫療器械、先進診療技術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高品質的創新成果……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從中可以看出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説。
中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
北斗組網、嫦娥探月、天問探火、空間站遨遊星河……10年來,中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國家創新體系更加高效順暢,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不斷增強,中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
“在今天的中國,創新驅動發展已經形成全社會勢不可擋的時代洪流。從這一點看,今天我們真正迎來了推動創新發展的最好局面。”薛瀾表示,無論是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創新速度,我們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10年來,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産業規模均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産業躋身世界前列;量子計算原型機、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凱勒幾何核心猜想等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新一代超高強度鋼、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片、人工合成澱粉等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批高端醫療裝備加速國産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10年來,創新之花開遍神州大地——
在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産總值的比例從3.19%提高到4.1%以上;
獲批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産業創新高地……廣東研發經費投入由2012年的1236.15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超過3800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由2.17%增長到3.14%;
湖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規上工業産值如今邁上5萬億元臺階,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過萬家,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過萬億元。
“科技創新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薛瀾説,數字經濟、高鐵等創新成果大家耳熟能詳,還有大量科技創新的貢獻隱含在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是提高品質、改善生活、促進發展的“隱形冠軍”。
“中國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激發出更多新需求,這是我們創新最重要的源泉。”薛瀾説。
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是人
201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百餘公里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10年後,他們成功實現突破,創造了1200公里地表量子態傳輸的新世界紀錄。
從“墨子號”衛星,到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再到量子計算實現“量子優越性”,這一切與潘建偉團隊始終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密不可分。
“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我們迎來了科研的黃金時間,必將有更大的作為。”潘建偉説。
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是人。當前,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超過500萬人年,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科研人員佔比超過80%。
10年來,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都是圍繞人來進行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引進體制機制更趨完善,科技計劃和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科研誠信建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創新主體能力建設得到強化,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升,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既要有充分的戰略自信和趕超跨越的雄心,又要有足夠的底線思維和奮發進取的恒心,打造一條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世界科技強國建設與發展新路徑。”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空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殲20、運20、直20等新型裝備大量列裝,國産大型客機飛上藍天,國産航空發動機取得長足進步,一批批高水準航空科技人才競相涌現……這讓為之奮鬥一生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顧誦芬院士深感自豪。
“我深切感受到,將畢生理想與祖國需要緊密相連的奮鬥過程是最幸福的!雖然我已經90多歲了,但還是‘90後’,我依然想和‘90後’‘00後’的青年同志一道,大力弘揚航空報國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航空強國而奮鬥!”顧誦芬説。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
相關新聞
- 2022-08-31中國研發經費投入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 2022-08-10澳門大學與哈工大攜手深化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合作
- 2022-07-04《自然》雜誌總編輯:科研合作不應受政治干擾
- 2022-06-24中國科研産出大幅增加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