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新時代 | 從“考古大國”向“考古強國”邁進

見證新時代 | 從“考古大國”向“考古強國”邁進

 

良渚遺址神人獸面紋玉琮、二里頭遺址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三星堆遺址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9月1日,“繁星盈天——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展”在河南省鄭州博物館文翰街館開展。該展覽以“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為主線,通過中國百年來100處考古發現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集中展示中國考古發展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用一個展覽講述中華文明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講述中國考古百年足跡和豐碩成果,這本身就是對歷史和文明的致敬,也承載著我們邁向未來的信心和底氣。”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表示。

 

從1921年仰韶文化發現至今,中國考古已經走過百年曆史。

 

安陽殷墟、章丘城子崖、廣漢三星堆、杭州良渚、偃師二里頭、赤峰紅山、鞏義雙槐樹……百年來,隨著各個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址不斷被發現和發掘,中國的歷史軸線不斷被拉長,東亞人類起源、夏商周青銅文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等歷史問題逐漸撥開迷霧。

 

“何以中國?”——這個對自身血脈與文化根基的追問,一直迴響于考古人耳畔。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成果豐碩,88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陸續實施,為科學闡釋中國境內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等關鍵問題提供珍貴實物證據。與此同時,中國考古在科技考古、多學科交叉考古、邊疆考古、申請世界遺産、國際聯合考古和辦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漸形成新時代考古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8月24日,三星堆再“上新”,考古人員從8號坑內成功提取1米多長青銅神獸,重量近300斤,為三星堆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動物造型青銅器。自2020年啟動新一輪發掘以來,三星堆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的田野發掘已經進入收尾階段,8號坑不斷提取青銅器。

 

與30多年前的三星堆考古發掘相比,多學科協同在本次發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總領隊唐飛介紹,發掘前主要用測地雷達,通過電磁感應對特定環境進行金屬探測;發掘過程中,建設了考古發掘倉,利用恒溫、恒濕的透明玻璃房子,控制溫度、濕度、光線,避免環境快速變化導致文物快速裂化。

 

除了多學科交叉考古,水下考古也是新時代考古工作的一大突破。2014年,中國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下水,水下考古從此告別“租用漁船時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一批有關水下考古、海洋史與造船史的專業博物館紛紛設立。近日,由“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組成的聯合航次,水下考古深度首次突破2000米,在南海北部取得重大成果,共發現文物標本66件……一項項考古成果,串聯起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

 

考古遺址公園惠及日常生活,考古綜藝集體上新,專業領域的考古話題引發公眾關注——這項百年事業正煥發出新的活力。“就我個人來講,突出的感受就是考古學研究不再是‘冷門’、不再是‘坐冷板凳’的少數人的研究,它越來越與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工作結合在一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賈笑冰表示。

 

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正不斷走出國門,探知人類文明奧秘。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考古學者積極參與國際考古交流合作,共促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國近30家考古研究機構開展中外合作考古項目40項,包括赴國外開展的合作考古項目32項,為當地考古研究帶來更多助力,成為國際考古界的重要力量。(沈東方 製圖:李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