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距今百萬年頭骨化石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09-28 16:36:07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今天(2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佈會,通報了來自湖北、雲南、溫州、開封四處考古新發現,同時,國家文物局還通報了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考古工作進展情況。
最新通報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發現中,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新發現1具古人類頭骨化石——“鄖縣人”3號頭骨。
△畫面中部為半出土的頭骨化石
據介紹,2022年5月18日化石初露,頭骨保存完整,表面有少量膠結物,顱型飽滿,眉弓明顯隆起,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新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距今約100萬年,處在歐亞大陸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是探討人類東亞出現和發展的重要化石證據,實證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
學堂梁子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型遺址。1989年、1990年,該遺址先後出土2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年代距今80萬年至110萬年左右,被命名為“鄖縣人1號”和“鄖縣人2號”,現存于湖北省博物館。3號頭骨化石距離此前2具頭骨化石出土地點約35米,被埋藏在有一定鈣質膠結的砂土地層中,目前已清理出露額骨(包括眉脊)、眼眶、頂骨、左側顴骨和顳骨及枕骨左側。化石出露部分保存完好,形態清晰,人類屬性確鑿。難能可貴的是,該頭骨形態基本正常,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形,所能提供的性狀信息比以前發現的兩具頭骨更豐富而真實,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前兩具頭骨變形的缺憾。3號頭骨的埋藏環境、伴生動物群與石製品技術特徵均相似,初步判斷屬同一時代,具體還需要科技測年確認。
目前,該頭骨化石下半部分仍在原生土層中,右側局部嵌入南壁中。後續將制定提取、修復方案,並同步開展對遺址的多學科綜合交叉研究。
1990-2022年,學堂梁子遺址先後開展了7次考古發掘。在之前的5次考古發掘調查中,在核心區發現了2具距今約10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化石、20余種哺乳動物化石和207件石製品,其它區域發掘出土2000多件石製品和少量動物化石。2021、2022連續兩年,多家單位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構成的多學科考古團隊,對該遺址開展新一輪考古發掘與研究。2022年共布設1X1米探方203個,發掘面積203平方米。工作隊以2釐米為一個操作層精細發掘,目前共揭露出4個自然層,出土包括“鄖縣人”3號頭骨在內的古人類化石、石製品、古動物化石等各類遺物200多件。
最新通報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發現中,還包括雲南昆明河泊所遺址發現漢代建築遺跡,出土大量封泥、簡牘,為尋找西漢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線索,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實證。河南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是唐宋至明清時期開封城市歷史沿革的一個縮影,對研究北宋東京城的結構佈局、大運河歷史文化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對保護傳承黃河文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浙江溫州古港遺址發現了古城水、陸城門建築遺跡和碼頭、棧道、幹欄式建築、水井等遺跡,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生動再現了宋元時期溫州港的繁榮景象,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另外,國家文物局介紹,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已統籌推進“考古中國”18個在研重大項目,系統實施254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階段(2020年—2024年)深入推進,實證中華文明發展歷史脈絡。
(總臺央視記者 田雲華 張立雷 閆洪 佘利霞)
相關新聞
- 2022-09-28中國西南發現已知最早的長臂猿化石
- 2022-05-16內蒙古發現約1.25億年前恐龍化石
- 2022-05-12中國發現保存完整的鴨嘴龍胚胎化石
- 2022-05-11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科學記錄最完整的鴨嘴龍胚胎
新聞推薦
- 犯錯、改錯、再犯錯、再改錯……這就是美國“對臺折騰律”!2025-02-18
- “沒有文化,何談産業” 臺媒痛呼:台灣的哪吒在哪?2025-02-18
- 大地上的追夢人——記開春後的在閩臺胞2025-02-18
- 國家電影局發佈!《哪吒2》22日起在港澳地區上映2025-02-18
- 閩臺親上親 融合向未來——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邁出更大步伐2025-02-18
- 遊戲、網文、影視劇……中國故事“出海”又出彩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