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丹青數字新生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10-13 17:04:56 | 來源: 新華社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聯動全球260余家文博機構,實現中國古代繪畫“數字化復原”。
在浙江大學的一場展覽中,500幅等比例列印的調色打樣稿亮相。這次展覽,是“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歷經17年,在世界各地蒐集、拍攝中國古代繪畫精品的部分成果展示。
廣袤無垠的山水,被世世代代的畫筆反復描摹;千載輪迴的四季,被南北東西的人們競相記頌;羅陳萬象的生活,被數以萬計的作品再三繪寫。將這畫卷完整地呈現於世介面前,就是“大系”工程的初心與宏願。
2005年,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從《宋畫全集》起步。之後,《元畫全集》《先秦漢唐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陸續出版,全景式地再現了中國古代繪畫2000餘年的發展歷程。這些畫冊若是一一壘起,足足有四層樓高。
17年來,項目團隊“想盡千方百計、踏遍千山萬水、説盡千言萬語、嘗遍千辛萬苦”。 回想參與“大系”項目的歷程,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曉明感慨萬分。
2006年前後,由金曉明與攝影師章益林等組成的拍攝小組前往日本進行藏品拍攝,他們背負著總重達100多公斤的設備和行李。一張日程表中,記錄了他們20天裏跑了十七八個城市的經歷。
由於古畫保存不易,一些深藏在博物館的古畫,已經多年沒有打開過。還有一些流散在海外的古畫,直到“大系”的收藏才第一次為人所見。
“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唯有先解決“藏用兩難”的問題,中國古代繪畫之美才能走近專業學者和普通觀眾。
文化的覺醒,始自對文化根脈的保護。“大系”為中國古代主要繪畫作品留影存形,建立準確、詳細的數字化檔案,成功實現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從物質形態向數字形態的衍生與轉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任重道遠。
記者:商意盈 朱涵 孔令杭
編輯:孫彪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相關新聞
- 2022-10-13十年畫卷|把中國智慧畫進富春山居圖
- 2021-06-03一畫兩段忍別離 金甌無缺盼團圓
- 2022-08-22如果古人穿越到今天畫幅畫
- 2020-12-27故宮蘇軾主題書畫特展裏的文人畫歷史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抵達莫斯科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2025-05-08
-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部省際工作會議在福州舉行2025-05-08
- 傳承英雄血脈 捍衛公平正義——習近平主席署名文章引發俄羅斯各界熱烈反響2025-05-08
- 民進黨又搞“去蔣化” 兩蔣“陵寢”要被改名2025-05-08
- 中國代表呼籲共同捍衛二戰勝利成果2025-05-08
- 賴清德執政一年表現如何?台灣民眾竟用這四字來形容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