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我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王義桅:我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是我翻開小學課本,第一句吸引我的話,也是當時我憧憬的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夢。可是,我奶奶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我媽媽是老大,就當著兒子用,要負擔八個妹妹的生活,自己又生了五個孩子,還有我父親再婚倒插門帶來的大哥,如何養活一大家子,都是個問題。“吃飯了嗎?”是我和村裏人見面打招呼的通用語,因為沒吃飯,是沒力氣説話的。

 

從小的美夢就是能吃上熱騰騰的飯,只有生日那天才能在煮豬食的鍋裏順便煮個雞蛋給我吃。最盼著過年了,這樣可以吃到肉。到親戚家拜年,端上一碗熱騰騰的油麵,上面放只雞腿,那就是一年可望不可及的美味佳肴了!三下五除二把頭埋在碗裏吃下,抬頭一看,只見親戚面有難色。一打聽,原來就這一隻雞腿,放在客人的碗裏是擺擺樣子的,客人會推讓留下,以便招待下一個客人。春節期間拜年的客人絡繹不絕,就靠這只雞腿撐面子了!

 

從小就羨慕城裏人不用種地竟然有飯吃,而我們種地的卻只能吃紅薯!但由於我爸媽都是赤腳老師,家裏還有點糧票,用白米飯偶爾給鄰居家換紅薯吃,好讓他們幫我砍柴。

 

今天,我的兒子只有在博物館裏才看到“糧票”,看到農具。中國是如何從吃不飽飯到食不厭精的呢?

 

就拿我家來説,奧妙就在:

 

首先,勤勞奉獻+集體協同。改革開放前,為什麼中國農民面對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新中國成立三十年了還食不果腹?就是因為農民將辛辛苦苦種地所獲的農産品很便宜買給國家了,因為土地是國家的,2006年廢除農業稅以前,農民種地要交農業稅。國家通過工農業剪刀差積累財富,改革開放後通過土地出租,招商引資,獲得工業化再生産的進一步資金。這有別於西方國家通過海外殖民掠奪財富搞工業化。改革開放後,我的老家瑞昌縣,又通過土地財政,逐步積累了工業化、城市建設的資金,短短二十年,再造了一座新城。

 

王義桅:我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9月29日,湖北省雲夢縣義堂鎮村民在田間收割水稻。金秋時節,大地披上豐收的外衣,構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圖片來源:新華網

 

其次,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政黨創造國家,國家創造市場,市場創造社會,社會創造文明。八十年代初,我父親獲得平反,我家搬到了縣城,得到政府補償買了14寸的福日牌彩電,鄰居都很羨慕。但家裏也是勉強糊口。大學生時代,從農村來到大上海,仍然吃不飽,比較自卑,不敢跟班上女同學説話,唯一開口就是要女同學糧票,作為交換,給她打開水。相互救濟,家國情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中國共産黨1921年成立,1949年成立新中國,通過三線建設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市場。比如高鐵建成,沿線形成旅遊、房地産和其他産業,形成産業集群和經濟帶,還帶動脫貧致富,推動人員、商品、資金、數據等生産要素的自由流通,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當市場形成,契約精神樹立,法制跟上,中國從血緣社會走向法治社會,再造中華文明。

 

第三,獨立自主+守正創新。朝鮮戰爭讓中國與美國剝離、中蘇論戰讓中國與蘇聯剝離,獨立自主發展。同時守正創新,守的是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創新就是不走西方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不僅實現現代化,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再造現代化,賦予其嶄新的文明意義。

 

長期以來,佔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要實現現代化,被認為是不可能甚至是很可怕的事情,這是發達國家流行“中國威脅論”的潛臺詞。二十年前,國際社會質問“誰來養活中國”?2010年4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採訪時所言,“如果超過十億的中國居民也像澳大利亞人、美國人現在這樣生活,那麼我們所有人都將陷入十分悲慘的境地,因為那是這個星球所無法承受的”。中國國土面積與美國差不多大但可耕地面積只有美國的二分之一,而人口是美國的四倍,還存在胡煥庸線(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

 

王義桅:我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扶貧隊長麻輝煌(左)與返鄉大學生施林嬌(中)一起直播推銷土特産(2020年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東南半壁佔全國國土面積43.41%、總人口93.68%,反之,西北缺水,地廣人稀。如何實現現代化?必鬚髮揮舉國體制,建立全國互聯互通交通網絡,對口支援等,其中國有企業扮演重要作用,實現西電東送,東數西算,實現脫貧和共同致富。

 

中國式現代化融合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認識,這些內容已經逐步超越了西方經驗,更超越了其他發展中國家。

 

王義桅:我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從數量級角度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就像我奶奶生了九個女兒,我媽媽生了五個孩子,要吃飯都難,遑論現代化?中國14億多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

 

從人與人關係角度講,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就拿我家來説,我姐姐為了我讀大學,只能去養豬耕地,但我工作後資助其兒子讀大學,實現隔代的共同富裕、共同提高。十九個省份開展對新疆對口支援,東西省份結對子幫助脫貧,體現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精神。甘肅的財政收入百分之七十是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而上海的財政收入百分之七十轉至中央政府。這就是強大政府在調配市場,促進共同富裕。

 

從人與己關係的角度講,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為人師表的父母從小就這樣教育我。我從小便樹立了為天下勞苦人謀福利的遠大理想。我家現代化了,不僅是物質富裕,更是精神富裕,這才是幸福的家庭。

 

王義桅:我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11月11日,國家電投雲南國際富源西風電項目首颱風電機組並網發電,這標誌著國內山地風電最大單機容量風機成功投運。圖片來源:新華網

 

從人與自然關係的角度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自古篤信“天人合一”,今天轉化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雙碳”約束在西方現代化歷史上是沒有的。如今,小時候砍柴的山上,樹立了風能發電的大葉片,現在的孩子再也不用砍柴,而是燒煤氣做飯了。中國有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倒逼農業現代化、規模化和集約化。

 

從國與國關係講,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秉持“以和為貴”理念,我們食不果腹的年代,絕不是去偷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這是農耕文明的生産方式決定了其和平秉性。我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體驗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品格,相互救濟,共克時艱。中國人是關係思維,從來把中國與世界互動關係作為思維出發點,比如強調飯碗端在自己手裏,不只是出於糧食安全考慮,也是考慮到如果完全從國際市場買糧食,世界糧價就會飆升,更多窮國人民就會挨餓。

 

王義桅:我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

 

這是2022年10月16日拍攝的人民大會堂外景。圖片來源:新華網

 

當然,這五大特徵既是國情逼出來的,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取得的,還是及時糾正錯誤,實踐檢驗出來的。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質和最大優勢,而中國共産黨的初心使命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不會任由市場無序擴張,為強者服務。其經濟基礎就是有強大的國有企業。比如四川水利資源豐富,央企建水電站,但電力輸送到上海,國家通過轉移支付反哺四川。在數字文明時代,又形成東數西算、東數西訓、東數西存,更好發揮各自比較優勢,超越胡煥庸線隔閡,全國一盤棋,實現共同現代化。

 

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一帶一路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中共二十大報告向中國和世界發出的最強音。

 

當今世界,歐洲向右,拉美向左,美國左右為難,中國向前。大概只有中國,既能從昨天(500年社會主義史看新時代,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能從後天(2050年)看明天(2035年)。這是中國之幸,也是世界之幸。

標簽: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