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連兩岸,血脈同宗源!瀏陽老鄉寫給譚嗣同後人的一封信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2-11-29 15:44:00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尊敬的譚恆嶽老先生:
您好!
您是在台灣的瀏陽籍知名人士。2017年8月我隨同瀏陽市譚嗣同文化研究會到台灣考察,有幸受到您的熱情款待。記得您在祝酒時説:“瀏陽是我的根!是我永遠的家!我永遠是瀏陽人!”是啊,一條淺淺的海峽割不斷兩岸同胞的血肉親情!您是瀏陽大家庭的家人,是瀏陽的鄉親,是我們的長輩。今天寫信給您,與您拉拉家常,向您表示老家親人的慰問和祝福!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自古以來大陸與台灣就有著密切的聯繫。清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您的堂祖父譚嗣襄離開瀏陽,橫渡海峽來到台灣,擔任台南鳳山縣鹽務。當時的鳳山,還是一片山地部落和漢民雜居的地方,瘴氣瀰漫,災情不斷,罡風苦雨,艱苦異常。他不辭勞苦,為台灣百姓的福祉四處奔波,不幸積勞成疾,病逝于台南,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寶島台灣的開發事業。1895年甲午戰敗之後,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引發了大陸十八省舉子公車上書,成為戊戌變法的前奏。您的堂祖父譚嗣同心懷國恨家仇,長歌當哭,和著淚水寫下了一首詩:“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至今譚嗣同的神位供奉在台北的忠烈祠,譚嗣襄逝世的地方檯南蓬壺書院遺跡尚存。所以我們來到台灣考察,追尋先賢的遺跡和史料,加強兩岸同胞的聯繫和交流,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
譚家是瀏陽的名門望族,歷史上人才輩出,人文蔚起;歷代先人憂國憂民,精忠報國。您的曾祖輩譚繼昇、譚繼墉、譚繼洵兄弟,或為地方賢達,或為封疆大吏,素來關心民間疾苦,至今佳話流傳。您的祖父譚嗣穆,民國時期先後任桂東、汝城縣長和郴州道尹,嘉謀善政,造福一方;回鄉後變賣田産興學重教,招收貧家子弟免費入學,春風化雨,桃李芬芳。您的父親譚湘泉思想進步,同情、支持革命,曾保護中共地下黨員和紅軍家屬,向紅軍部隊捐贈鋼炮、來復槍、石印機以及活動經費。家鄉人民沒有忘記譚家幾代人為社會發展、歷史進步所作的貢獻。
您今年已經98歲高齡,是歷史的見證人。抗日戰爭時期您在家鄉組織民兵抗日,保家衛國,功不可沒;赴臺之後積極聯絡親友,致力於《仁學》研究,支持家鄉建設事業,為國家統一奔走呼號。我們赴臺考察,您不顧高齡親自出面接待,接受採訪,同時捐贈了一批珍貴資料給譚嗣同紀念館用於譚嗣同研究,充分表達了一個遊子對故里的拳拳之心。
清末民初時期,譚、宋、劉、黎四姓號稱瀏陽四大家族。譚、劉兩家可謂世交。一百多年前,譚、劉兩家的先賢為了國家富強、家鄉富裕曾經在一起共同奮鬥。我們家族的長輩劉善涵有幸與譚嗣同一起,辦煤礦,興算學;譚嗣同殉難之後,又與李閏一起創建瀏陽第一所女子學校。在台灣,您有意安排我們認識了您的外孫和孫女婿。他們是在台灣出生、成長的新一代,我們一見如故。他們與您一樣愛國愛鄉,對譚嗣同滿懷崇敬之情。“鬥酒縱橫天下事,名山風雨百年心。”但願譚、劉兩家的後人重續前緣,再一次攜手,為祖國統一繼續努力!我想兩家的先輩有知,一定會含笑九泉!
由於年事已高,您已經十多年沒有回家鄉了。家鄉瀏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瀏陽由過去的小縣城,發展成為了一個美麗、精緻的現代化城市,多條高速公路在瀏陽交匯,一棟棟漂亮的房子遍佈城鄉,鄉親們過上了安寧富足的幸福生活。尤其是譚嗣穆終生為之奮鬥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全市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孩子們在花園式校園茁壯成長。故鄉的山更清,水更綠。譚氏諸多先賢的墳墓均得到了妥善保護,譚繼洵、譚嗣襄、譚嗣同、李閏之墓,以及譚嗣同故居、譚烈士專祠、算學館舊址,均列為了文物保護單位。“灞上垂楊牽客思,也應回首故鄉遙。”我誠摯地邀請您以及您的家人,在方便的時候回家鄉走一走、看一看。正如您所説,瀏陽是您永遠的家!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祝您和您的家人身體健康,新年吉祥!
晚輩:劉正初 上
2022年11月18日
于瀏陽
(原標題:《也應回首故鄉遙——給瀏陽籍臺胞譚恆嶽先生的一封信》作者:劉正初)
相關新聞
- 2022-11-03一部族譜兩岸情——“遷臺記憶”中的故事
- 2022-10-12族譜、家書顯兩岸真情 專家呼籲保護“遷臺文檔”
- 2022-09-30臺大教授苑舉正山東尋根:希望母親在天之靈能夠知道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祥和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