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換“和平”,民進黨真能“保臺”麼?

“九合一”狼狽敗選的民進黨,等不及新年就打算改換口號了。

 

2022年12月24日,民進黨新主席的參選者賴清德在參與活動時提出了所謂“和平保臺”的口號,表示“希望大家能夠和平相處”。28日,民進黨公佈台灣地區基層公職人員“九合一”敗選報告,代理黨主席陳其邁再次使用“和平保臺”的字眼。

 

以所謂“和平”代替“抗中”,究竟是文字遊戲,還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真的有變?

 

為競選打出動員口號

 

1月15日民進黨補選黨主席在即,“和平保臺”的提出對於賴清德有緊迫意義。有觀點認為,儘管賴勝選的懸念不大,但在其“台獨工作者”的政治底色上,如何調整民進黨兩岸政策路線,是觀察賴此次競選表現以及今後政治前途的一大重點。

 

顯然,這一口號是想與蔡英文任主席時期的“抗中保臺”路線進行區隔,有臺媒認為是與過去作“切割”。

 

檢討選舉失敗的原因時,有民進黨人士指,時下台灣民眾擔心戰爭風險的心理已經大增,繼續把對抗性強烈的口號作為標語,是這次民進黨選戰策略的重大失誤。

 

身為民進黨當局副領導人,賴清德親眼得見操作“抗中保臺”在“九合一”選舉中失效,他定不願重蹈覆轍。用“和平”替換“抗中”,表面上看似想降低對抗意味,弱化仇恨動員的效果。

 

尤其是,在臺美勾連愈加公開化的2022年,大陸軍演強力震懾“台獨”勢力,而民進黨當局只能“裝聾作啞”,甚至掩蓋導彈穿越台島上空的消息。“抗中”是玩假,選票才是真訴求。

 

民進黨訴求的“和平”能“保臺”嗎?

 

身為民進黨內的“獨”派勢力,賴清德背後的支持者及深綠選民對其施加的壓力,讓他在選擇兩岸路線時空間更小。民進黨現下訴求的所謂“和平”可以“保臺”嗎?“保臺”保的又是什麼?

 

大陸一再對臺宣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誠意與善意,民進黨當局高層也時常把“和平”挂于嘴邊。然而二者並非一樣東西。大陸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在兩岸雙方有政治共識的基礎上實現永葆和平;而民進黨當局的“和平”更像是執政合法性的幌子,以戰爭威脅來製造民眾恐慌,用以鞏固頑抗大陸的執政“民意”。

 

二者誰秉持誠意、誰夾帶私貨,並不難分辨。

 

做出降低兩岸對抗的姿態,並不意味賴清德會放棄“獨”的政治訴求。一再突出“保臺”願景,實際卻是民進黨為了“保住”權柄的一黨之私,甚或是保留從“保持現狀”到“漸進台獨”的可能性。

 

只要民進黨黨綱中求“獨”的所謂“神主牌”不下架,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仍然操弄各種分裂祖國的伎倆,所謂的“和平”就只會是一場空談,更遑論“保臺”。反而會是“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

 

沒有實際行動,空喊口號毫無意義。背負著深綠政治勢力的包袱拿下主席之位,賴即便調整該黨兩岸路線,能成功“保臺”嗎?無論如何包裝,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的“台獨”路線,都只會是絕路。

 

如何才能真保臺?

 

民進黨內部一方面在調整其兩岸路線,另一邊也在延長兵役政策,惹得島內年輕群體怨聲載道。這與民進黨自我標榜的重視青年背道而馳。

 

要討好美國、又要挽回失去的選票,成為該黨如今一大難解的罩門。但外人靠不住,“台獨”沒出路。經過這幾年,更多人認清美國只把台灣當做一枚其遏制中國的棋子,讓台灣充當“炮灰”“豪豬”“肉墊”。民進黨的言行不一、表裏不一,讓其在台灣民眾心目中的信用度淪落為負值。

 

2016年和2020年,民進黨兩次選舉都為民眾開出“拼經濟、護和平”的競選支票,説明他們並不是不知道選民要的是能看得見的社會發展和踏實的安全感,但他們既無誠意也無能力真正回應民意。於是利用“抗中保臺”口號煽動民粹情緒,將兌現不了的承諾渲染成為選舉時的腎上腺素。可如今,在軍購不斷、兵役延長、民生疾苦的現實下,選民們早已看透民進黨的虛妄。

 

于台灣主流聲量場,越來越多的人在開始回憶2008年至2016年兩岸關係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良好局面。今天看來,當時在和平發展的主題下,臺海局勢穩定,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入推進,民間熱絡往來前所未有。即便是後來受到民進黨當局阻撓和新冠疫情的不利影響,兩岸民眾希望交流合作、和平發展的呼聲從未減弱。

 

民進黨的“台獨”論述、分裂活動以及外部勢力干涉兩岸事務,是近年臺海局勢日益嚴峻複雜的根源。聽其言,更需觀其行。要想真正保臺,民進黨兩岸路線的調整是否務實可行,應以能否體現一個中國原則、是否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否有利於兩岸民眾福祉來衡量。否則就只是空談,只會“害臺”。艾涼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