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烏蘇裏船歌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2-17 16:19:37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烏蘇裏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一首膾炙人口的《烏蘇裏船歌》,道盡了東北邊陲明珠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無限風光
饒河縣地處三江平原核心地帶,與俄羅斯隔烏蘇裏江相望,風景優美、江水奔騰、漁船點點,“守望太陽的民族”赫哲族世代在此居住。優良的自然環境滋養了豐富的蜜源植物,東北黑蜂就此安家,係亞洲唯一為單一蜂種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土地上,還藏著改寫中華文明發展史的“秘密”。小南山豐富的考古發現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將中國玉文化向前推動千年
一曲新《烏蘇裏船歌》正在這裡唱響……
烏蘇裏江晨曲。戰志遠攝
“守望太陽的民族”
男女老少齊出動,鑿冰、淘冰、收網、捕撈……隨著漁網越收越緊,平靜的冰面變得熱鬧起來,肥美的魚兒在網中翻騰。
按照赫哲族傳統的風俗習慣,每逢春節臨近,赫哲人都要來到冰封的烏蘇裏江上冬捕。赫哲人習慣稱春節為“赫哲年”,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它象徵著團結、興旺,更寄託著對新一年的美好希望。
四排赫哲族風情園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農曆新年當天,赫哲人會用親手打撈的魚做一頓豐盛的魚宴大餐歡慶佳節。炸、焗、煎、炒……烹飪方式五花八門,甜酸鹹辣味味俱全。“烤塔拉哈”“炒魚毛”“剎生魚”等這些傳統魚宴裏的特色菜肴也將會一一端上餐桌。人們端起酒杯,唱起“伊瑪堪”慶祝新年。在歡歌笑語中,一年的疲憊和忙碌被輕鬆卸下,訴説著對新年美好生活的嚮往。
“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漁滿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是膾炙人口的《烏蘇裏船歌》的誕生地。60年前,這首歌的詞作者胡小石來到這裡,與赫哲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赫哲人的日常生活中汲取養分和創作靈感,沾泥土帶露珠的佳作就此誕生。經歌唱家郭頌演唱後,成為全國人民廣為傳唱的歌曲。
四排赫哲族風情園民俗館內的赫哲族傳統服飾。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赫哲族被稱作“守望太陽的民族”,自古就繁衍生息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流域,以捕魚和狩獵為生,也是中國北方唯一一個以漁獵為生的民族。歷史上,赫哲族經過幾次大遷徙,但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江大河。
赫哲人在烏蘇裏江上捕魚。徐義攝
在白山黑水、高山密林的三江流域的哺育下,赫哲族在長期漁獵生活中創造出“伊瑪堪”這種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伊瑪堪”是一部赫哲族的“英雄史詩”,根植于赫哲族樸素自然的人文環境,與赫哲族血脈相連,與廣袤肥沃的黑土地相依相偎、生生不息。
赫哲人將歷史習俗、倫理觀念、宗教信仰、生活經驗融入婉轉悠揚的“伊瑪堪”中娓娓道來,在代代口耳相傳間,盡顯獨特風韻和氣質。但隨著傳統漁獵生産生活方式的改變,“伊瑪堪”一度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伊瑪堪”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盧艷華正在傳唱“伊瑪堪”。(受訪者供圖)
2010年,饒河縣成立了“伊瑪堪”傳習所,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葛玉霞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明新定期傳授。如今,傳習所已成為“伊瑪堪”傳播的重要陣地。“伊瑪堪”分為大唱和小唱。大唱以説為主、唱為輔,主要講述英雄莫日根的傳奇故事,如《希特莫日根》《安徒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等。小唱則以唱為主,主要演繹一些小的抒情片段。
英雄莫日根的傳奇故事主要描寫具有非凡本領的“莫日根”英雄,在黑鳥“闊力”的幫助下,歷經坎坷,戰勝敵人,將親人解救出來,衣錦還鄉,重建家園。這類作品篇幅較長,説唱起來往往持續幾個晝夜,構成了“伊瑪堪”説唱文學的主要部分。
“伊瑪堪”説唱藝術雙鴨山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盧艷華原是農民。初學“伊瑪堪”時,由於不懂赫哲族語言,學習起來十分吃力,她便跟著錄音不斷苦練。如今,盧艷華能完整地説唱《希特莫日根》和《沙倫莫日根》,還將口口相傳的“伊瑪堪”用國際音標或漢字注音的方式記錄下來。通過學習“伊瑪堪”,她進入饒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工作。
2022年,盧艷華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她將重心更多地放在傳承赫哲族傳統文化上。她經常進校園、社區,前往鄉鎮、村屯,傳授“伊瑪堪”説唱技藝,組織村民排演赫哲族歌舞,整理散落的民間故事,讓赫哲族文化在傳承中迸發新活力。
赫哲族人尤雪松在表演薩滿舞。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赫哲族長期信奉“萬物有靈”的薩滿教。每年農曆三月三、九月九,赫哲族人都會跳薩滿舞祈福消災。
49歲的尤雪松是薩滿第五代傳承人,每逢旅遊旺季,他會身著鹿皮製作的“神衣”,神情專注,手持“神鼓”,為遊人表演薩滿舞。狂舞飄逸的姿態和如癲如狂的神情,讓在場遊人仿佛穿越時空,感受這一古老民族獨特的文化脈動。
“我帽子上的狍子角有六個岔,代表薩滿的最高級別。”尤雪松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起薩滿的服飾和器物,並説等他9歲的兒子再長大一些,也要將薩滿舞傳給兒子。
在四排赫哲族村,于春文正在自家魚館裏忙碌,幾桌客人在等待開餐。“製作剎生魚,首先要剃下整塊新鮮的魚肉,切成絲放在盆裏,拌上用開水焯過的土豆絲、黃瓜絲、大蔥等配菜,加入醋和辣椒油,攪拌均勻即可。”于春文向記者傳授起製作要領來。夾取一口剎生魚,肉質緊實、細嫩的魚肉,配合爽口的配菜,入口清香鮮嫩。
于春文將切好紋理的生魚片放在炭火上烤制,這是赫哲族特有的烤魚方式,名叫“塔拉哈”,其在赫哲語中意為“烤著吃的魚”。“塔拉哈”需用炭火烤制,火候控制考究。在炭火煨烤下,表層魚肉開始變色,室內瀰漫著一股魚肉的鮮香。于春文説,烤制七分熟的魚肉最為鮮嫩、可口,味道也最正宗。
從燉江魚、“塔拉哈”到剎生魚,再到汆魚丸和魚肉餡水餃……靠著多年的烹飪技藝,在他家的“漁家樂”,烏蘇裏江中的江魚被賦予了多種吃法,釋放著自然的鮮香,豐盈著天南地北遊客的味蕾。
汩汩流淌的烏蘇裏江魚類資源十分豐富,有“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魚鱗做凍,魚皮做衣,魚肉可食……勤勞的赫哲人將魚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饒河縣城的一處赫哲魚皮工藝坊,墻上挂滿了各類魚皮畫。“我受母親的熏陶,從小就參與魚皮衣服的製作,我製作的魚皮畫有8大系列、100多款。”店主尤女士説。
赫哲族人尤雪松與她製作的魚皮畫。(受訪者供圖)
尤女士介紹,早年的魚皮畫主要是窗花、平貼畫。隨著工藝的演進,她又製作出魚皮縫製立體畫。説著,她指著墻上懸挂的一幅製作精良的東北虎魚皮畫介紹,需要將魚皮剪成像絲線一樣細,按照圖樣的明暗度將其粘貼在一起。畫作需要將魚皮一針一線縫製起來,再加入填充物,使畫作顯得更加立體、自然。
魚皮畫作品。(受訪者供圖)
她向記者傳授了衡量魚皮畫是否為精品的訣竅,不僅需要查看熟制魚皮的技藝是否精良,還要看縫製的針腳是否細膩,即前後線的距離要相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將魚皮畫的製作技藝傳承下去是我們每一個非遺傳承人應盡的責任。”她説,遇到熱愛魚皮畫的到訪者,她會邀請他(她)在店裏坐下來,細細傳授魚皮畫的製作要領。
饒河縣烏蘇裏江風光。戰志遠攝
“玉破天驚”小南山
饒河縣城東南處,有一座名叫“小南山”的孤立小山,約20層樓高,山體形如鯨魚,游動在完達山和錫霍特山之間,日夜流淌不息的烏蘇裏江在其東側山腳下穿流而過。在這座不起眼的小山中誕生的豐富考古發現,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專家稱其為“東亞玉文化的曙光”。
小南山遺址。(受訪者供圖)
從2015年開始,為了解小南山遺址的文化內涵和遺存分佈情況,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饒河文物管理所正式對小南山遺址開展考古發掘。黑龍江省考古人員在山中的幾十處墓葬坑中連續考古挖掘出土各類文物上萬件,發現舊石器晚期至漢代5個時期的遺存,跨度達15000年,勾勒出烏蘇裏江流域先民的早期生活樣貌。
在為期數年的考古發現中,小南山遺址共發掘出土玉器140余件,加之此前發現的玉器,總數超過200件,種類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錛形墜飾和玉斧等,溫潤細膩,造型渾圓飽滿,構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面貌。
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玦。(受訪者供圖)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有騫,是小南山考古發掘項目的負責人。他找出一塊玉玦的顯微照片,經過放大之後,上面的裂紋清晰可見。“這處彎曲條形的痕跡,就是古人用繩子加上解玉砂切割玉料所留下來的特徵。”李有騫説,小南山出土的玉器反映了古人所運用的砂繩切割技術,將繩子沾濕後黏附砂粒成為砂繩,通過快速拉動,用“以柔克剛”的方法來分割玉料。
玉文化是中國特有傳統文化組成部分,饒河小南山遺址所出土的大量玉器,增添了東北亞地區玉石文化的新概念。“此前中國最早的玉器考古證據是在內蒙古赤峰市附近的興隆洼文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左右,小南山考古發現把這個年代又提前了1000年。”李有騫説,最重要的是,在地理位置上,這一發現又向北推進了1000多公里,顛覆了以往對玉器起源的認知。
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玦。(受訪者供圖)
在小南山考古發掘工作的幾年間,考古人員遠離家人,踏平坎坷,只為抖落歷史的塵埃。在考古多日一無所獲、産生自我懷疑之時,李有騫都會早早起床,開著車一圈圈環繞著這座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的小山,排解心中的壓抑和迷惘。
在2015年—2017年及2019年對小南山遺址開展連續發掘後,科研人員對這座小山保持關注,未曾停止對山中遺物的發掘。2021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點對小南山東坡南、北兩端石製品集中分佈區域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在54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出土總計30000余件遺物,絕大多數為石製品。
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墜。(受訪者供圖)
“我們共清理墓葬7座、灰坑4個、溝3條、灶4個,疑似道路的條帶狀石碓遺跡1條。”李有騫説,2021年所發掘的遺物主要為石片和碎屑,還有一定數量的鏃、矛、刮削器等工具,以及12件玉器。
“這些發現豐富了小南山一期遺存的內容,新發現的少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存以及大量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進一步補充了小南山遺址的內涵,深化了對此前發現的文化遺存的認識。”李有騫説,他們將加快對發掘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查清小南山遺址的文物分佈情況。
在團隊成員的細心發掘和打磨下,一件件考古文物躍過風霜雨雪,得以“重見天日”,無聲訴説著遠古的傳奇。一件件溫潤的玉器指向當時較為發達的治玉水準和先民們的聰明智慧。“原來9000年前的古人並非我們現代人想像中的那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相反,他們開始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李有騫感嘆道。
當前,小南山考古發掘總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而這座小山總面積40多萬平方米,當前所做的工作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將有更多的考古發現有待發掘。考古挖掘雖于2021年暫時告一段落,但對小南山遺址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仍在繼續。
登上小南山上的觀景平臺,在感受濃厚歷史氛圍之餘,可以飽覽三江平原腹地廣袤濕地的大美風光。依託小南山豐富的考古資源,旅遊業已經成為饒河縣的支柱産業之一,界江遊、生態遊、赫哲風情遊等旅遊項目,每年都吸引眾多遊客紛至遝來。在饒河縣博物館,一張張小南山所發掘的玉器、石器等器物的照片穿越時空,為參觀者勾勒出古人的生活場景,引得遊客駐足觀看。當地正在推進對小南山遺址的文化研究成果進行轉化利用,讓豐富考古資源與當地生態資源相融合,助推文旅産業快速發展。
“東北黑蜂之鄉”
饒河縣有著“東北黑蜂之鄉”的稱號。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在其境內,是中國專門為單一蜂種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蜜源植物。
饒河縣特有的東北黑蜂。(受訪者供圖)
饒河縣林海茫茫,江河交織,濕地遼闊,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東北黑蜂這一獨有種群。長得黑頭黑腦、身體細長的東北黑蜂,是蜜蜂裏的大個子,殼為黑色,毛色為淡褐色,在饒河飼養已有百年曆史。
饒河年平均氣溫在1.6攝氏度左右,冬季氣溫可達零下三四十攝氏度。隆冬時節,蜂農們將蜂箱置於地窖中,東北黑蜂處於半冬眠狀態下安全越冬,足見其超強的耐寒能力。等到來年天氣轉暖後,蜂農們會選擇8攝氏度以上晴暖無風天氣開箱。此後,只要做好蜂箱的保溫工作,便可靜待採蜜時節到來。
蜂農正在搬運東北黑蜂蜂箱。(受訪者供圖)
強壯健碩的東北黑蜂是外來客。1918年,一位名叫鄒兆雲的養蜂員從俄羅斯帶回15箱黑蜂,在饒河縣境內的葦子溝飼養,這批黑蜂就是東北黑峰的原種。他開始在饒河廣收門徒,傳授養蜂技術。
東北黑蜂雖有外來的血緣,但因饒河縣山多林密,人煙稀少,蜂群在相對自然閉鎖的條件下隔離繁殖。在幾代養蜂人接續傳承和用心呵護下,培育出了具有特殊性狀的饒河東北黑蜂群體,集中了世界四大著名蜂種的主要優良性狀。
當地企業生産的蜂産品。新華社記者 孫曉宇 攝
為了保護東北黑蜂,1980年,國家在饒河縣境內建立東北黑蜂省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在整個亞洲也是唯一的針對單一蜂種設立的國家級保護區。經過多年的保護性發展,目前保護區內蜂群總數3.2萬群,現有蜂産品加工企業13家,年加工能力9860噸,産值1.5億元。
東北黑蜂不僅抗病性強,而且吃得少、幹得多,是蜜蜂裏的“勞模”,除了能利用大宗蜜源,零星的蜜源也能用得上,怎能不招人喜歡?東北黑蜂和蜂箱類似一個微型的“加工廠”,饒河縣豐富的蜜源植物則為這一“加工廠”源源不斷地供貨。
東北黑蜂採集的椴樹蜜,凝結自然精華,富有藥用和食用功效。新蜜呈淺琥珀色,結晶後,稠如凝脂,取一勺放入口中,口感醇厚,回味香甜。純凈、甜美的珍品蜂蜜,凝結了養蜂人及東北黑蜂的辛勤勞動。養殖黑蜂、銷售椴樹蜜,是當地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為了讓東北黑蜂遠離干擾,養蜂人會選擇在深山老林裏放養蜜蜂,孤獨地與黑蜂相伴。記者夏季曾從縣城驅車半個多小時,來到一處深山之中的養蜂場。這裡遠離城市喧囂,也沒有手機信號。每年東北黑蜂採集椴樹蜜的旺季,43歲的養蜂人費偉東都要在這裡“失聯”一陣子,照看他所飼養的103群東北黑蜂。
費偉東小心翼翼地打開蜂箱,參觀者們欣喜地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東北黑蜂。或許是好奇的人們站立的位置不對,擋住了東北黑蜂飛翔的通道,它們開始變得暴躁起來,向人群發起進攻。
站在遠處的記者突然被蜜蜂包圍,就在一陣嗡嗡聲中,忽覺手掌傳來一陣刺痛,定睛一看,已被東北黑蜂贈送了一個“紅包”。同行的一位女士則在驅趕蜜蜂的過程中,嘴唇上方與東北黑蜂來了次“親密接觸”,隨即腫了起來。當地人遞來了肥皂,讓我們蘸水在被叮咬處擦拭,還貼心地準備了預防過敏的藥物。
輕輕打開蜂箱,饒河東北黑蜂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威饒有興致地向參觀者介紹起飼養的東北黑蜂。走進企業廠房,一罐罐蜂蜜正在灌裝生産線上源源不斷地生産出來,産品經由網店銷往全國,讓東北黑蜂辛苦採來的蜂蜜甘甜全國人民的味蕾,也讓養蜂人的辛勞得到應有的回報。(記者 孫曉宇)
相關新聞
- 2023-02-16東港草莓:大棚裏的鮮甜“紅顏”
- 2021-02-09驚喜滿滿!郎朗萬茜為遼視春晚帶來新氣象
- 2023-02-09讓考古遺産煥發歷久彌新的光彩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