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份省級政府工作報告蘊藏的科技創新和青年機遇 今年各地科技創新這樣幹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3-02-20 15:41:59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日前,地方兩會相繼閉幕,全國有31個省(區、市)對外公佈了本地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結合大數據統計,對31份省級政府工作報告涉及科技創新的章節梳理髮現,各地探索科技與教育、人才統籌發展的思路,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及時呼應;積極尋找科技與企業、産業、金融等多方面工作結合發展的出路,顯示出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深刻期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從糧食種子到ChatGPT,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之重要不言而喻。推動科技創新的藍圖,如何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落到實處?廣大青年在一張張地方政府“施工圖”中又當如何尋找機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各地的施政方針,或許可以成為青年創新人才選擇安家落戶之地的參考。
創新驅動從“根”抓起,“搶人”大戰躍然紙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這既堅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又強調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這一提法在2023年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體現,教育、科技、人才相關內容被不少地方放在了同一章節。大數據分析顯示,“人才”“教育”這兩個關鍵詞和“科技”一樣,均位列科技創新相關章節高頻詞前十位。在部署未來一年科技創新相關工作的段落中,北京、上海、重慶、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遼寧、山西、山東、安徽、浙江、江蘇、湖南、陜西等地,更是將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考慮的相關表述放在了開頭。
從不少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到地方政策對三者“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定位的理解和呼應。比如,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深入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資源融合集成,進一步厚植創新驅動根基”。
在教育方面,一些省級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將教育的“優先”“基礎”地位,在科技創新面前凸顯了出來。
北京部署要充分發揮首都科教資源和人才智力優勢,“突出教育優先發展”;寧夏也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並強調教育是欠發達地區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石”。
在31份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人民滿意的教育”“高品質教育”等提法屢次出現,各地政策廣泛涉及學前教育、基礎教育、普通高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領域,諸如“普惠”“雙減”“雙一流”建設等為人熟知的教育政策,繼續成為“三位一體”發展的重要內容。
在人才方面,各地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人才工程“爭奇鬥艷”,“搶人”大戰在紙面上已顯現硝煙氣息。
比如,北京、上海均提出將實施“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浙江提出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首位戰略,並明確未來一年計劃招引人才人數量;廣東省提出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資源”機制;山東省提到要打造濟青人才集聚平臺,建立用好頂尖人才引進“直通車”機制。
在人才工作方面,青年群體被特別關注。上海、江蘇等地明確將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北京、內蒙古、山西、山東、甘肅等多地專門設置了青年人才相關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人才相關內容的分段表述之外,各地也在思考教育、科技、人才之間的內在關係,以及如何“協同配合”“系統集成”。
比如,談及教育工作,安徽提出將持續推進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建立教育、産業、科研相銜接的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機制”;廣西提出要深化産教科融合發展,強化區內高校院所、職業院校與産業需求對接,促進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機銜接。
在談及人才問題時,廣西、遼寧強調引進人才要“帶土移植”,希望把創新項目和項目中的人捆綁在一起;而在“引”之外,北京還強調要“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將人才供給指向了教育。
多地打造“創新聯合體”,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突出
大數據分析顯示,在31份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企業”是與創新緊密相關的關鍵詞之一,這31份報告對“企業”報以超過160次的期待。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表示,創新鏈産業鏈融合,關鍵是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增強企業創新動力,正向激勵企業創新,反向倒逼企業創新。要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2022年8月,科技部財政部印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要求到2023年年底,一批惠企創新政策落地見效,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
在2023年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被頻頻提及。其中,甘肅提出省級科技重大專項由企業牽頭承擔的比例不低於70%;山東提出在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揭榜挂帥”實施100項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70%以上由企業牽頭。
此外,多地結合自身情況對“創新聯合體”作出部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創新主體聯袂登場。一些地方對創新聯合體的主要攻關方向進行了明確。北京提出,將拓展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新範式,“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和共性技術平臺”,加快建設新一期高精尖創新中心。
重慶提出,要優化創新組織體系,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電子晶片、綠色低碳、先進製造等科技專項,集中優質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廣東提到要推進“廣東強芯”工程、核心軟體攻關工程,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優化“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的項目形成機制。
一些地方對企業主導推進創新還制訂了量化計劃。
比如,浙江提出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0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00家,組建創新聯合體10個;廣西計劃建設區內外聯合研發、科技服務、創新聯合體等平臺20個以上,新增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平臺15家、成果轉化中試基地12家,轉化成果1000項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科技創新和地方産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相結合,拓展創新“鏈”式形式,期待讓創新驅動發展的輪子“轉起來、快起來”。
內蒙古提出堅持圍繞産業鏈供應鏈佈局創新鏈,推動科研經費投向和科研項目佈局向能源、奶業、草業、種業、稀土等重點領域集中,計劃把科技研發、資本運作、項目孵化、成果轉化、知識産權保護等功能集成起來,讓創新驅動這個輪子轉起來、快起來;四川提出加快産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實施釩鈦稀土、智慧裝備、軌道交通、綠色低碳優勢産業、航空與燃機等重大科技專項;河北提出要實施主導産業壯大行動,聚焦鋼鐵、裝備、石化、食品等傳統優勢産業。
一些地方還將金融拉進了科技創新的“朋友圈”。比如,重慶提出“強化科技金融支撐”,推廣知識價值、商業價值信用貸款,促進專精特新、科創培育等基金市場化運作,健全科技企業上市服務機制;湖北提出支持發展“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培育更多政産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共同體;福建計劃推動“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
科技改革攻堅繼續推進,人才政策普遍受到重視
從大數據統計結果來看,“改革”二字也是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內容的重要關鍵詞之一。
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2023年是3年攻堅的第三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在項目、經費管理制度,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人才評價、激勵制度,人才鬆綁、減負政策等方面均有較為集中的體現。
其中,北京等多地提及“賽馬”“揭榜挂帥”等管理制度;海南在題為“打贏科技創新三年翻身仗”的章節中提出積極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落實科研項目經費跨境支付;寧夏提出要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
黑龍江則將把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核心載體,計劃建設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匯集在研項目、可轉化成果、創投資本等要素,推動形成企業、高校、院所、園區、仲介機構、投資機構精準對接機制。
在31份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評價、激勵、鬆綁、減負等人才相關的內容普遍受到重視。
上海、湖北等地將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國家試點工作;海南計劃優化職稱評審標準,擴容境外職業資格認可目錄清單;山西提出要加強人才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服務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省級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了創新生態、氛圍建設的相關要求。比如,河南、山西提出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記者 張茜 實習生 林駿佳 劉若辰 周瑞佳)
相關新聞
- 2023-02-16從春耕備播“科技范兒”看中國鄉村振興新圖景
- 2023-02-15“中國天眼”已發現740余顆新脈衝星
- 2023-02-14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企業達1048家
- 2023-02-13“飛天巨眼”,中國造!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