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沙區生物治沙技術取得新突破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3-03-13 11:21:32 | 來源: 新華社 |
新華社西寧3月12日電(記者王大千、白瑪央措)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經過四年科技攻關,由青海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青海湖沙區“植物活沙障”系列技術最近通過專家組驗收,相關成果在實踐中成功應用,為高寒沙區防沙治沙提供了技術支撐。
青海湖周邊沙區海拔約3000米,屬高寒地帶,氧氣稀薄,風大天寒。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受惡劣的自然條件和人為放牧共同影響,湖邊土地加速沙化,形勢嚴峻。
青海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登山已連續30多年參與、主導青海湖沙區治理項目。張登山介紹,新突破來自2019年啟動的“青海湖東綜合防沙治沙及沙産業試驗示範”項目,課題組在以往大面積固定流動沙丘的基礎上,探索選育新型植物品種,把麥草沙障替換成“植物活沙障”,發展沙産業,實現更大生態、經濟效益。
據介紹,項目遇到的難題有四個:一是風大,苗木難以紮根;二是土壤層較薄,難以保水保肥;三是紫外線強,地溫低,苗木成活不易;四是鼠兔等野生動物刨食,苗木難管護。
“2020年春,團隊嘗試在春季第一場透雨後的三五天內播種栽苗,當年植物成活率超過85%,由此確定了有利於苗木紮根的最佳種植時間。”張登山介紹,“植物活沙障”是“燕麥沙障+烏柳”“燕麥、冰草沙障+花棒”和“燕麥、多年生牧草沙障+菊芋”等種植模式的統稱,這些喬灌木樹種與草本植物優勢互補,形成規模,鎖住了土壤層水分,有效抵禦了幹冷氣候。
樹種選育是項目成功的又一關鍵要素。張登山説,科研團隊分析青海湖地區樹木生長的關鍵限制因子,對植物的高海拔環境適應性進行評價,重點攻關樹種篩選與繁育技術研究,“開始試種的沙冬青、板藍根等,都因根莖易被鼠兔刨食而淘汰”。
在項目實施期間,青海湖東建立了鄉土植物種苗繁育基地20畝,試驗示範區面積1000畝,“植物活沙障”成活率達90%,保存率達85%。來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學、青海師範大學的驗收專家組認為,新選育的灌木、中藥材、草本植被在示範區的種植平均蓋度達65%,表明“生態+經濟治沙”的方向準確可行,系列技術成果有很大推廣應用價值。
相關新聞
- 2023-02-22生態環境部:全國水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 2022-04-14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敢把沙漠變綠洲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