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這麼好,為啥不結盟

中國最高領導人正在俄羅斯訪問,中俄關係的話題熱度隨之狂飆。

 

中俄關係有多好?中方下的定義有“新型大國關係典範”“互信程度最高、協作水準最高、戰略價值最高的一對大國關係”。俄方的花式讚美有“21世紀國家間高效協作的典範”“大國之間和諧與創造性合作的典範”。

 

“典範”是共識,説明中俄都是真心自豪,認為他們的相處之道值得其他國家,特別是大國學習借鑒。

 

中俄關係這麼好,為啥不結盟

 

西方向來見不得中俄關係好,但喜歡給中俄貼上“盟友”標簽,還別有用心加上一些形容詞,比如“威權聯盟”“邪惡同盟”。

 

眾所週知,中俄沒有結盟,西方的説法純屬無中生有。

 

中俄兩國元首3月21日簽署併發表的聯合聲明説,中俄關係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該種國家關係模式,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性質。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中俄關係越來越好,兩國又同時被美國打壓,是不是應該結盟呢?

 

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結盟的本質是什麼,結盟的利弊又是什麼。

 

結盟是指兩國或者更多國家建立長期緊密的軍事政治關係,相互之間要承擔一定的義務,比如在盟國受到威脅或者侵犯時要給予支持。本質來看,就是國家捆綁在一起,把你的敵人變成我的敵人,把我的敵人也變成你的敵人。

 

一國跟他國結盟的好處是感覺自己有保護傘了,心裏暫時踏實了,但要細想的話,其實是敵人更多了,而且因為敵人感覺更不安全了,敵人可能也會去找盟友,或者採取激烈反制措施。如果大家都去結盟的話,就會造成不同陣營對立對抗,冷戰熱戰可能隨之而來,天下就會大亂。

 

北約這個軍事同盟多年以俄羅斯為假想敵,抱團反俄,結果釀成冷戰後歐洲大陸最大地緣政治衝突。

 

目前來看,中俄不會結盟,簡單説三點理由。

 

理由一:不結盟是中國外交的核心原則之一。

 

不結盟這三個字,現在看起來平平無奇,但要放在上世紀後半葉那個流行結盟的時代,那可是幾代人經歷了多少痛才得到的領悟。

 

中國曾經有過結盟的歷史,其中有過教訓,這為中國外交後來轉向不結盟埋下伏筆。上世紀60年代起風起雲湧的不結盟運動,也為中國外交的大轉型提供了啟示。

 

歸根到底,不結盟是中國順應時代變化做出的理智選擇。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形成兩大陣營,許多國家為求自保而結盟。隨著冷戰畫上句號,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首要需求是廣交朋友,在和平的環境中發展自己。中國外交順勢而為,提出了“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原則。

 

在“三不”中,不結盟屬於核心與前提,體現了獨立自主,不依附於他人,也不屈從於他人。我們不只是跟俄羅斯不結盟,而是跟所有國家不結盟。

 

理由二:中俄不結盟已經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2001年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是指導中俄關係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份文件不長,不到3000字,其中閃爍的智慧光芒如今卻是更加耀眼。

 

條約顛覆了國家間不是結盟就是對抗的舊思維和舊模式,為中俄關係確立了“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性質,一錘定音,牢築根基。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經中俄兩國立法機構批准,具有法律效力。

 

中俄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也多次強調不結盟。2016年6月,中俄在普京訪華期間發表的聯合聲明説,“中俄關係不具有結盟性質,不針對第三國”。

 

2021年6月,中俄就《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發表的聯合聲明説,中俄關係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該種國家關係模式、不謀求權宜之計、不帶意識形態色彩、全面考慮彼此利益、互不干涉內政、具有獨立價值、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國際關係。

 

理由三:結盟有違中俄初心,也不利於兩國發展友好合作。

 

中俄關係有其內在發展邏輯。中俄互為最大鄰國,最樸素最直接的願望就是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以此造福兩國人民。

 

在美國為了維護單極霸權而打壓他國的當下,中俄還要攜手推動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造福全世界人民。中俄越走越近有美國圍堵打壓的因素,但中俄發展關係不是為了反美,結盟有違彼此的初心。

 

盟友關係做不到完全平等,看美國在盟友體系中的大哥地位就知道。中俄都是大國,雙方都要成為多極世界中獨立而強大的一極,都不能接受不平等的關係。

 

結盟還會影響國家公信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影響力就難以做到靈活自如。試想,如果中俄已經結盟的話,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不可能保持中立,勸和促談更是無從談起。

 

(讀懂世界大事,請關注“伍之管見”微信公眾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