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導航賦能 産業發展提速

近日,由國內企業發起的“北斗出行應用創新計劃”啟動,以“車道級導航”為代表的北斗創新應用將從當前的8個城市試點向全國普及。據了解,該計劃還包括基於北斗核心算力打造的動態紅綠燈倒計時、等燈狀態等功能,是北斗高精度應用面向大眾推出的創新服務,將助力北斗在交通出行場景的産業化落地。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總體産值已達約4700億元;截至今年1月,北斗時空智慧服務的全球累計接入智慧設備超15億台;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月調用次數超過1700億次,服務覆蓋全球超230個國家和地區;北斗成為智慧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的“標配”,高德地圖調用北斗衛星日定位量超3000億次。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北斗已從解決“有無”全面邁入“更高精度、更加可信、更優服務”的發展階段。

 

規模化應用不斷擴大

 

在西北地區,種植棉花需要進行高精度的直線覆膜作業。如果農機手無法保證作業直線精度,不僅會影響覆膜品質,造成“切膜”返工,也不利於後期的打頂、收割等環節,同時會造成土地浪費、産量降低,影響棉農的收入。

 

現在,有了北斗導航農機自動駕駛系統,棉農只需設置好作業幅寬等數據,就可以保證農機精準筆直作業,點播種子、拉壟覆膜等程式一氣呵成,播種效率和品質大幅提高。“近年來,我們打造的‘慧農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系統’廣泛應用於拖拉機、插秧機、收穫機、植保機以及一些特定的自走式車輛,覆蓋耕整地、播種、插秧、開溝、植保、收割、平地等全作業環節,作業精度可達2.5釐米,系統累計作業面積超5000萬畝。”北京合眾思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沈軍説。

 

應用是北斗發展的生命線,農業是北斗應用的重點領域。近年來,北斗支撐中國精準農業快速發展,基於北斗系統的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已超過10萬台/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北斗智慧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

 

從交通運輸到農林牧漁,從智慧港口到電力巡檢,北斗提供的時空服務如同水、電、氣等公共服務一樣,全面融入基礎設施,深度賦能各行各業,逐漸走進千家萬戶,産生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在繁華的北京商務中心區,具有北斗高精度定位功能的共享單車停放在“電子圍欄”內,方便用戶使用的同時,也便於工作人員及時調度、清運。“這些共享單車搭載了北斗高精定位模組,可在空曠場景取得亞米級(小于1米)的定位精度。”美團單車硬體研發負責人竇科介紹,為進一步提升定位的實時性和精度,他們已將共享單車的智慧鎖晶片從2G升級到了4G,並配置了更先進的感測器,讓車輛調度更有序。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北斗已經在20多個行業(領域)實現應用。北斗産品應用總量已超過1550萬台/套。目前,搭載國産北斗高精度定位晶片的共享單車投放已突破500萬輛,覆蓋450余座城市;中國境內申請入網的智慧手機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手機出貨量佔比超98%。

 

“如今,北斗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時空基礎設施,在數字經濟發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北斗所産生的時空數據是數字經濟的‘血液’,數字經濟産生積累的海量數據又為北斗應用提供了廣闊天地。行業和大眾應用領域打造越來越多的北斗數字化應用場景,有力拓展了北斗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于賢成説。

 

與新興技術深度融合

 

數據想要互通、發揮有效賦能作用,需要有統一的時間和空間基準來進行“對齊”,只有具備精確可靠的“時空標簽”,才能達成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精準映射,實現基於時空的感知、計算和協同。隨著北斗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5G通信等結合,北斗應用也在向新興技術領域延伸。

 

“車道級導航”就是時空智慧的一個典型應用,也是北斗與多種新興技術深度融合的産物。“所謂‘車道級導航’,是指用戶在駕駛過程中,可獲得手機導航應用提供的極高精準度定位;在此基礎上,當司機需要變換車道,比如臨近快速路轉向路口或者高速匝道時,‘車道級導航’會提供更精細的車道級語音播報和動作指引。”高德地圖總裁劉振飛介紹。

 

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金培説:“技術原理上,我們通過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對導航衛星信號的觀測,經高精度計算引擎運算,向手機終端提供高精度差分改正數據。其後,手機將其結合衛星原始觀測數據,完成演算法解算,得到亞米級定位精度。最後,定位導航應用結合高精度定位地圖,為用戶提供車道級的精細化導航指引。”

 

“車道級導航”的成功應用,離不開定位天線、定位演算法、定位晶片、手機地圖等技術要素的全方位升級。從2019年開始,國內企業就在多個軟硬體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在降低定位天線功耗、實時動態測量技術演算法、主流晶片廠商的深度適配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長風看來,新時代的中國北斗堅持在發展中應用、在應用中發展,要按照“融網絡、融數據、融終端、融服務”的理念,做大做強“北斗+”和“+北斗”新業態,大力塑造全産業鏈意識,打造創新聯合體,實現産業融合發展,力爭在全球率先打通手機高精度定位全鏈路。

 

于賢成認為,時空信息、定位導航服務等作為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只有與其他創新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配套,做到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才能不斷保持技術的引領性和融合性,推動應用服務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更好地、更充分地實現時空賦能。

 

産業發展迎來機遇期

 

當前,北斗規模化應用進入關鍵期,同時也是整個北斗産業發展的機遇期。《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包括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晶片、器件、演算法等在內的産業核心産值達1454億元,由衛星導航應用和服務帶動形成的關聯産值達3236億元。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數量約1.4萬家,從業人員超50萬。

 

于賢成表示,北斗産業化應用正處於重大變革期,需直面競爭、另辟蹊徑、爭取優勢,通過突破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推進北斗與數字技術交叉融合,推進北斗與産業深度融合。

 

浙江湖州德清縣就是發展北斗産業的受益者。這裡聚焦“北斗地信”優勢産業,拓展形成“北斗地信+人工智能”“北斗地信+通用航空”等産業集群,匯聚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22家,成功打造出“地理信息小鎮”這張名片,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推動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産業發展是加速經濟數字化轉型進程,賦能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于賢成説,“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進一步促進北斗標配化和泛在化發展,充分發揮北斗作為自主時間空間基準、提供泛在精準時空信息服務的作用,真正實現北斗應用服務的規模化、市場化發展。

標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