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臺胞魂歸甘肅故里

生於大陸、長于台灣,愛大陸也愛台灣的百歲臺胞宋文明,多次往返兩岸。而今,正如他的遺願“我去世後,把我帶回大陸故鄉老家安葬,落葉歸根”,他如願回到故鄉,將長眠于甘肅山間。

 

宋文明生於1921年,2022年7月2日去世,享年101歲。他原籍甘肅永靖,常居台灣台北,其大陸親屬現居甘肅臨夏州臨夏縣橋寺鄉大劉村。作為資深報人,宋文明曾先後在大陸和台灣多家報社工作。兩岸開啟交流後,他多次到大陸考察,寫成多篇觀後感在台灣當地報刊發表,向台灣民眾介紹祖國大陸的發展變化。

 

宋文明雖長期生活在台灣,但心懷桑梓,以其父之名設立“宋錫五獎學金”,成立臨夏州“宋錫五文教基金會”,自1991年起每年為故鄉貧困學子提供獎學金,至今已連續30多年,累計發放4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故鄉的教育和綠化,成為他終生牽掛的心頭事。

 

臨近今年清明節,宋文明的孫子宋才昌抱著爺爺的骨灰盒,來到甘肅完成爺爺的心願。宋文明的骨灰將於6日安葬于大劉村,故鄉的土地將擁他入懷。

 

連日來,宋文明的追悼活動在大劉村舉辦。家鄉人感恩于他的善舉,自發前來悼念。哀樂響起,宋才昌禁不住小聲抽泣,一旁的妻子輕撫後背無聲安慰。

 

“爺爺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宋才昌4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爺爺認為沒必要花的錢就要省下來,去幫助願意學習的貧困孩童,“他一雙鞋可以穿很久,我們整理遺物時發現,他的鞋子原來這麼舊了,鞋底已經磨破了”。

 

宋才昌回憶道,爺爺上了年紀之後,忘卻了很多事,卻唯獨記得要給臨夏孩子們發放獎學金,好像身體裏有一個鬧鐘,每到時間就會想起來。家人從未見過他的退休金,一般都是直接轉交給基金會。他傾盡所有,想把這些都留給孩子們。

 

在回答後輩“我們的錢不是很多,為什麼還要一直堅持贈予”的疑惑時,宋才昌説,爺爺告訴他,“因為自己窮過,農村想要讀書的孩子,有時候就會因為缺1000元而放棄讀書,人生可能就會因此改變。獎學金雖然微薄,但會使他們受到鼓舞,學而成才”。

 

追悼會上,甘肅省臺辦主任孫志中説:“1996年,宋老先生隨甘肅在臺同鄉會參訪團來甘走訪時,我與他有過一面之交。他精神矍鑠、才思聰睿、學識淵博,是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者、學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孫志中説,由宋先生發起設立的“宋錫五獎學金”,如今已澤被300多名學子,幫助他們實現了人生夢想。

 

一位受助學生在感謝信裏説:“宋先生設立的獎學金,對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説,鼓勵是毋庸置疑……這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鼓舞,它傳遞給我們的是榮譽、是精神上莫大的支持和認可。今日我們受惠于您,感恩于您,明日我們必將奮發進取,回報家鄉,回報社會。”

 

“爺爺去世前交代我們,一定要堅持發放獎學金。”宋才昌説,今後,“宋錫五獎學金”會由其子孫後輩一直延續下去。(完)作者 閆姣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