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磨合兩岸詞句差異為統一做好準備

參考消息網4月6日報道 據台灣中時新聞網4月4日刊文稱,近日馬英九到湖南祭祖,並與當地進行文化交流。他把兩岸學者合編的《中華語文大辭典》(該辭典繁、簡體字並列,收錄了當代兩岸多領域的不同表述用語——本網注)送給湖南大學作為伴手禮。這本厚重的辭典,不僅完整保存了中華文化的美麗優雅詞句,也可用來修補兩岸因長久分離所出現的詞句差異。

 

這個甚少有人注意的舉動,其實意義重大。

 

兩岸分隔多年,一邊使用簡體字,一邊持續使用繁體字。一些大陸年輕世代從小學習簡體字,博物館裏許多歷史文獻書畫都使用繁體字,許多內容讓他們無法理解。而從小學習繁體字的島內年輕世代,讀大陸出版的書籍、網絡文學以及收看大陸製作的電視節目時,也同樣因為都是簡體字而一知半解,甚至鬧了許多笑話。

 

作者身邊就曾發生過這類趣事。有位鄰居告訴作者,她最近看了大陸一個節目叫“百家耕耘”,很好看,一定要看。記者在YouTube上搜了半天,看不到這個節目,倒是搜索到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原來,她把“講壇”這兩個簡體字,看成了“耕耘”!

 

而其他諸如大陸常用的“地鐵”、“刷屏”和“拉黑”等,則對應台灣常用的“捷運”、“灌爆”和“封鎖”。經常往來兩岸的臺商與大陸游客常會脫口而出自己的慣用詞,對方乍聽之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因此,要磨合兩岸的詞句差異,為兩岸終極統一做好準備,實在有必要出版常用詞句對照表來方便民眾。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