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我從哪來 我們唱同一首歌

95後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博士生陳君是一個台灣姑娘,剛來北京兩年。“之前一直在台灣上學,因作為交換生來到北京。來了之後很喜歡這邊的環境——無論是生活還是科研,於是決定留下來讀博。”在北京,陳君常聽的一首歌是李健演唱的《傳奇》,“小時候聽過王菲唱的版本,後來李健回母校清華時也唱了這首歌。這首歌很美、很寧靜,我再次聽到時,感覺童年和當下有了連結”。

 

95後江西男生辛晨曦是一名民航飛行員,這個經常在天空飛翔的工作,與他最喜歡的一首歌曲十分契合——五月天的《星空》。“這首歌發佈于2011年,當時我高三,青春期矛盾又遇到學業壓力,偶然聽到《星空》,讓我當時的情緒有了出口,找到了新的力量。這首歌講的是雖然面對未來有恐懼,但更要想想曾經溫暖過生命的回憶……”

 

00後台灣藝人陳立農,因在2018年參加一檔大陸真人秀節目獲得第二名而為人熟知。近日,在熱播的音樂綜藝《聲生不息·寶島季》中,他演唱了一首閩南語歌曲《舊厝的瓦斯爐》,“這是一首送給媽媽的歌,也是送給所有異鄉遊子的歌”。

 

曾推動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的胡德夫,在《聲生不息·寶島季》中再次唱起那首《橄欖樹》。以前唱這首歌,他想起的是自己在台東的故鄉;現在,當他幾乎走遍整個大陸,想到的是更遠的地方、更遠的思念。

 

同一首歌,同一個青春

 

《聲生不息·寶島季》有一個唱歌之外的環節,即對同一個文化生活議題,在台北、長沙展開街採。首期問的是,“90後觀眾最喜愛的影視劇TOP5”“90後觀眾最喜愛的華語流行音樂TOP5”。有長沙女孩聊起自己的經歷:“高考前的晚自習,躲在廁所裏聽完《隱形的翅膀》,擦乾眼淚洗把臉又回到教室裏繼續學。”也有台北男生一言不合就模倣起《甄嬛傳》中的場景“皇上,臣妾做不到啊”。

 

儘管是節目設定,但這樣的問題其實經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辛晨曦不記得自己看了多少遍林志穎版的《絕代雙驕》,“小時候暑假或者寒假,電視臺就在重播,每個小男孩都有個武俠夢,江湖愛恨情仇非常吸引人”。

 

“上中學時聽音樂只有磁帶、CD,或聽廣播,但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周傑倫。那時候也沒有智慧手機和電腦,就靠同學們不知道從哪學來的哼唱,大家合作陸陸續續填滿一首歌詞。”辛晨曦説,自己當時歌詞本裏寫的全是周傑倫的歌,“即使多年不聽,那些歌詞也深深烙在腦海裏,如果比‘看歌詞猜歌曲’,我準贏。”

 

而在陳君的童年記憶中,《仙劍奇俠傳》佔有重要位置,“胡歌的‘逍遙哥哥’那麼帥,劉亦菲的‘靈兒’太漂亮了,就是仙女!”從第一部到後來的續集,陳君一集不落地看了。看著看著,她也長大了:“小時候喜歡裏面的法術,長大後發現,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責任,雖然不是大團圓結局,但每一個人都在向著目標前進,有痛苦,但還是要往前。”

 

在《聲生不息·寶島季》首期節目中,陳立農演唱了兩首台灣影視劇中的歌曲——《惡魔在身邊》中的《曖昧》和《命中註定我愛你》中的《心願便利貼》。這些經典偶像劇曾讓兩岸少男少女跟著分分合合的主人公哭哭笑笑,陳立農説:“每首歌背後都有屬於那個年齡的回憶和美麗的故事,希望能與大家一同回味那段時光的感動。”

 

陳立農有不少大陸朋友,一起吃飯、聊音樂、打遊戲、打檯球……“其實交朋友和聽音樂一樣,沒有界限,只要喜歡,我們都一樣。”最近,陳立農很喜歡那首《烏梅子醬》,“在大家忙碌工作的時候,這首歌帶來甜甜蜜蜜,也很治愈。”

 

流行文化的版圖發生根本性變化

 

“不管是音樂還是戲劇,我們一定要多交流,因為我們同文同種。”穿行在台北眷村老家的台灣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説。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唐樺介紹,早期的兩岸流行音樂交流,主要是從台灣傳到大陸,大街小巷都在聽鄧麗君的情歌,還有《外婆的澎湖灣》《踏浪》等台灣校園歌曲;20世紀80-90年代,大陸流行音樂開始崛起,兩岸流行音樂開始互相影響,比如,崔健在台灣掀起風潮;之後,隨著“卡拉OK”、演唱會和音樂節的興起,兩岸音樂交流開始進入互動階段。

 

2005年之後,大陸興起唱歌選秀和音樂綜藝節目,兩岸唱片公司都從中挖掘有才華的歌手,兩岸流行音樂進入深入交流的階段;近年來,則進入“短視頻平臺”交流和創作的嶄新階段,互聯網時代的大陸開始強勢影響台灣。

 

近十年,兩岸流行文化的版圖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早期是台灣影視作品及流行音樂深深影響了大陸,現在是大陸反向輸出影響台灣年輕人。在唐樺看來,台灣年輕人對大陸音樂和影視劇的喜愛,主要仍是因為兩岸同宗同族、文化同根同源帶來的天然親近感,“流行文化成為當下突破兩岸青年交流隔閡的重要媒介,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在這裡面感受到立體真實、開放進步的大陸”。

 

此前台灣媒體報道過一個新聞,講KTV排行榜,“一半都是大陸歌”。唐樺也發現,當下很受台灣年輕人歡迎的大陸音樂,很多是短視頻平臺的熱歌,比如任然的《飛鳥和蟬》、小阿七的原創歌曲等,“他們特別喜歡這種貼近生活、口語化的表達和觀察”。

 

《狂飆》火到台灣,“庶民文化”打動人心

 

大陸的影視劇近十年涌現出一大批精品,像《甄嬛傳》《覺醒年代》《人民的名義》《人世間》,甚至今年年初的《狂飆》,都迅速在台灣引起追劇熱潮。相比台灣主要擅長偶像劇,大陸影視劇的多類型全面發展,在台灣年輕人中大受歡迎。

 

在陳君對大陸的了解中,音樂和電視劇有很多關聯,很多音樂是在電視劇中聽到的,構成了她和大陸同齡人共同記憶的一部分。漸漸地,她發現,一首歌、一部劇到底是台灣還是大陸的作品,有時候並不能脫口而出。“有的大陸電視劇裏有很多台灣演員,出鏡率還挺高,對我來説特別親切。現在很多大陸的綜藝,像‘浪姐’‘聲生不息’,還有之前的《中國好聲音》……只要節目好,我就看。”

 

陳君覺得,喜歡哪一首歌、哪一部影視劇,抑或哪一類文藝作品,這是不同年輕人之間興趣的差異,而不是兩岸的差異,“大陸太大了,南方和北方還不一樣呢。我們只會説喜歡哪一個樂隊、哪一個歌手的音樂,這與地域無關”。而且,即便有不同愛好,年輕人之間有什麼是不能交流的呢,“文化沒有隔閡,可以用情感去感受”。

 

《聲生不息·寶島季》的開頭是眷村一家麵館的店主,結尾合唱出現的是台灣民眾的生活樣態。在唐樺看來,文化交流能感人的常常並不是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更多的是用來欣賞,反而是‘庶民文化’更能引發情感共鳴、打動人心”。

 

胡德夫談到自己為什麼來參加《聲生不息·寶島季》,因為“生生不息就是有新的東西冒出來、延續下去”。唐樺參加過一些兩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在音樂節和音樂綜藝的現場,她看到身邊的兩岸青年,毫無障礙且熱情飽滿地聊起喜歡的音樂和歌手、共同追過的偶像劇。

 

或許,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哪,我們都可以唱起“不要問我從哪來”,因為我們本就來自同一個地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