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2700年文脈一路走來:新鄭的新征程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3-04-21 11:50:45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陽春三月,芳菲人間。黃河之畔,具茨山下,在河南鄭州新鄭市,癸卯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將於4月22日農曆三月初三正式舉行。
新鄭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春秋時期鄭國遷都到此,2700多年文脈綿延不絕。往事越千年,如今的新鄭根植文化厚土培育産業新苗,綠水潤城、青山作伴,千年古城正煥發出新的時代風采。
文脈傳承弦歌不輟
攤開新鄭地圖,黃水河(古溱水)與雙洎河(古洧水)交匯,在地圖上畫出一副崢嶸的牛角,民間俗稱“四十五里牛角城”。鄭國遷都到此後,為區別陜西的舊鄭始稱“新鄭”。戰國時期韓滅鄭後遷都新鄭。
8000年前,居住在裴李崗的先民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為主的氏族社會,在此寒耕暑耘、酵米成酒;5000多年前,相傳黃帝在這裡出生、創業、建都;鄭韓故國在新鄭建都更是長達500餘年……
悠久的歷史為新鄭留下了遍地的古跡,裴李崗遺址、鄭韓故城、後周皇陵等著名遺跡星羅棋佈,佔據了新鄭版圖的三分之二之多。文物遺存之豐富、品級之高世所罕見。
新鄭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趙舒琪介紹,新鄭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700余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15處,館藏文物6萬餘件,舉世聞名的蓮鶴方壺就出土于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
2700多年來,新鄭人才輩出。春秋名相子産、戰國思想家韓非、戰國水利家鄭國、漢代軍事家張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宋代建築學鼻祖李誡、元代天文學家許衡、明代名相高拱等都是新鄭“老鄉”。
根植厚重的歷史文化土壤,新鄭聚焦文化和旅遊的結合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將黃帝故里景區、鄭韓故城、具茨山、裴李崗遺址等串珠成鏈,精心推出一批特色旅遊線路,讓遊客沿著歷史文脈感受古城脈搏。
此外,新鄭還引進現代文旅業態,大型實景演出《黃帝千古情》場場座無虛席,破舊雜亂的老城南街改造成了古樸典雅的南街古巷,連年舉辦棗鄉風情遊、白居易詩歌文化季等特色活動,以文旅産業發展深度融合,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相得益彰。
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正吸引越來越多遊客前來遊玩。僅今年春節假期,全市各個景區就接待遊客32萬餘人次。而伴隨著春天的腳步,全國各地遊客紛至遝來,共赴一場“心靈之約”。
産業發展襲古盈新
在裴李崗考古工作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永強小心翼翼地打開了他的“寶庫”:不大的儲藏間裏,一個橢圓形的片狀包裹格外醒目,旁邊的一根短棍同樣被裹得嚴嚴實實。
“這是石磨盤和石磨棒,距今約8000年。”李永強説,這是裴李崗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植物性食物加工工具。裴李崗還出土過一些炭化棗核,極有可能新鄭8000年前已經有了馴化的大棗。
裴李崗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北方地區的粟黍旱作農業與南方地區的稻作農業在此交匯。
民以食為天,現在的新鄭,食品加工仍然是當地的三大主導産業之一。
中儲糧的六大油脂油料基地之一就坐落在新鄭,每天可加工大豆3000噸。這裡還有中國最大的紅棗生産加工企業“好想你”,白象、世通、達利、光明、金星啤酒等眾多知名食品企業也在此佈局。與之配套的調料、醬菜、零食以及易拉罐、包裝箱等産業正日益完善。
新鄭同樣承襲了“高端製造”的傳統。在鄭韓故城東城東部大吳樓村,發掘出春秋戰國時期鑄銅作坊遺址,面積達10多萬平方米,先後出土了熔銅爐、耐火磚、鼓風營等多種文物,是一處鑄造青銅禮器、兵器、生産工具和錢幣的遺址。
而今天的新鄭依然是縣域先進製造的代表。圍繞“晶片”與“顯示屏”兩大主線,新鄭設立電子信息産業園,引進15家鏈上企業。2022年3月,園區企業華思光電生産出河南省內第一片Mini LED直顯産品;另一家企業銳傑微的晶片封測項目月封裝晶片超過6000萬顆,填補了河南省積體電路封裝行業的空白。
除了食品、電子信息,近年來,新鄭著力培育特色産業集群,憑藉緊鄰航空港區的優勢打造高端商貿物流産業,生物醫藥、智慧裝備製造、高端文旅等新興産業加速崛起,以高品質項目建設推動全面轉型高品質發展。
《新鄭市人民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2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819.8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穩居河南省縣(市)首位,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分別升至第37位、27位,縣域經濟發展品質總體評價連年位居河南省縣(市)首位。
綠色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溱與洧,方渙渙兮。”
春和景明,草長鶯飛,黃水河與雙洎河交匯處,湖面碧波盪漾,遊人徜徉岸邊,再現《詩經·鄭風》的愜意春光。
然而,多年以前雙洎河的部分河段卻是另一番光景。
“原來雜草叢生,幾乎掩蓋河道輪廓,平時臭氣熏天,一下雨更是污水橫流。”一名在河邊散步的群眾告訴記者,經過治污疏浚,沿河公園不僅遊人如織,就連多年難覓蹤跡的白鷺都回來了。
溱洧之變是新鄭生態改善的一個縮影。十多年來,新鄭實施全域生態治理和城市景觀建設,建成多功能街心遊園55個、大型城市公園13個,形成交錯相連的城市綠地網絡,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至16.7平方米,市民推開家門即是詩和遠方。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保證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新鄭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發展建設。
新鄭市委副書記、市長馬宏偉説,在項目謀劃、招引和建設方面,新鄭嚴守生態保護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項目落地必須經過嚴格環評,讓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更綠、成色更足、品質更優。
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已經成為新鄭的金字招牌,吸引各地客商前來投資興業。
“不少合作夥伴、親朋好友來到新鄭後都很震撼,沒想到鄭州的一個縣級市就有幾千甚至上萬年的歷史,生態環境更是不輸南方城市,紛紛表示‘很有投資潛力’。”來自福建的鄭州市人人利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鵬威説。
近年來,中部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國家級戰略深入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戰略平臺融合聯動的疊加效應也持續顯現,為新鄭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當下的新鄭正以競進狀態、拼搶姿態,奮力打造兼具自然生態之美、歷史人文魅力彰顯的現代化全國一流中等城市。
鄭州市副市長、新鄭市委書記馬志峰説,新鄭將以建設黃帝文化歷史名城、現代臨空産業新城、宜居宜業生態城市為載體,重點聚焦發展高端産業、提升城市品質、彰顯歷史文化特色、改善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品質發展。(記者唐衛彬、林嵬、牛少傑)
相關新聞
- 2023-04-21近百名台灣同胞赴桂參訪 歡度“壯族三月三”
- 2023-04-12國臺辦:癸卯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將於4月22日在鄭州市新鄭黃帝故里舉辦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