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沈宏叡:我隨郁慕明、王炳忠開啟了一趟中華文化深度尋根之旅

我叫沈宏叡,是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讀研的台灣學生。我又是自媒體人,喜歡在各大網絡平臺分享我對兩岸時事、兩岸交流活動的感受,努力為兩岸同胞往來注入正能量。今年清明節,我榮幸地跟隨新黨前主席郁慕明、台灣青年王炳忠一同前往陜西參加癸卯(2023)年公祭軒轅黃帝的典禮活動,開啟了一趟中華文化深度尋根之旅。

 

沈宏叡:我隨郁慕明、王炳忠開啟了一趟中華文化深度尋根之旅

 

今年清明節,我前往陜西參加癸卯(2023)年公祭軒轅黃帝的典禮活動(作者供圖)

 

4月初,我們從北京西客站出發,搭乘大名鼎鼎的“復興號”高鐵前往陜西西安。“復興號”是我們中國自主研發設計具有完全知識産權的新一代高速列車,平均時速在350~400公里及以上,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它一般是以時速350公里的速度持續行駛,早就成為中國高鐵閃亮的“名片”。中國速度讓我感受到了民族復興的意義,就連我們此次西安之行也因此增添了特別的含義。公祭典禮活動當天早上五點半,天還未亮,我們就從西安乘坐小巴向黃帝陵出發了。抵達典禮現場後,我竟然見到了短道速滑奧運冠軍武大靖。我高興地與他合影,激動之情充滿心間。

 

上午九點五十分,公祭典禮活動正式開始。全體人員肅立,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擊鼓鳴鐘之聲莊嚴肅穆,氣勢恢弘之壯觀令我肅然起敬。這是我第二次到黃帝陵。第一次來黃帝陵是在2017年,那時我是台灣高校的交換生,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借著十一假期,我與台灣的幾位交換生結伴到陜西旅遊,黃帝陵是我們那趟旅遊的重要目的地。記得當時我特別尋找並瞻仰了“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向台灣先烈先輩們的思鄉之情致敬。今年再訪黃帝陵,意義則更加重大。因為在清明節緬懷先祖之時,我能夠親臨公祭現場向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表達中華兒女的無限景仰和無比感恩。慎終追遠是我們中國人刻在骨子裏的文化基因,黃帝陵更是華夏兒女情感血脈、中華民族堅毅團結的精神象徵。

 

在公祭典禮現場,聽到祭文“仰我初祖,生而神靈。長而敦敏,業峻功崇……反獨促統,大勢之趨,兩岸民心所望;一國兩制,繁榮穩定,港澳路滿朝陽……”,我一下子聯想起1946年台灣光復一週年時,為了表達台灣同胞回到祖國懷抱的民族感情和認祖歸宗的情懷,台灣島內各界15位知名人士自發組織了“台灣光復致敬團”赴祖國大陸拜謁黃帝陵的活動。可惜途中遭遇連日暴雨,道路阻隔,“致敬團”未能如願抵達黃帝陵,只能選擇在陜西耀縣中山中學體育場舉行遙祭並誦讀祭文:“脫離日寇統治,重歸祖國懷抱一週年之期,特從萬里海外飛歸我中華民族發祥故土秦隴之郊,志切趨陵,繼為雨阻,相距兩百里,未厥前行,僅以心香祭品遙祭于我民族遠祖軒轅黃帝陵。”這場祭典活動向全世界莊嚴昭告台灣同胞對祖國的拳拳之誠,表達600多萬台灣同胞重歸祖國懷抱、認祖歸宗之意。“致敬團”成員之一、島內耳熟能詳的著名愛國抗日誌士林獻堂先生説:“光復後已覺有可愛護的國家、可盡忠的民族,永不願再見到有破碎的國家、分裂的民族。”每每回憶起這段歷史,我心中就更加堅定了反“獨”促統的志向。我感覺我此次參加祭典活動,就是在完成台灣先烈先輩們的遺願,繼續走完他們魂牽夢縈的尋根之路。這樣光榮的使命會讓我、讓我們台灣青年更有責任,更有力量,也會激勵我們與大陸同胞一起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

 

沈宏叡:我隨郁慕明、王炳忠開啟了一趟中華文化深度尋根之旅

 

我在華清宮欣賞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長恨歌》的表演(作者供圖)

 

此次西安之行,我還參訪了延安,感受當年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精神;在華清宮,我欣賞了再現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表演《長恨歌》。在大唐不夜城漫步,放眼望去到處是身穿漢服的女生。一時興起,我們打開抖音,開心地直播起來,與眾多網友共同體驗西安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我想,這不僅是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是激發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作者:沈宏叡)

中華文化架起兩岸同胞連心橋(日月談)

2023-04-14

近期,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熱情高漲,來大陸參加線下交流活動的臺胞越來越多,尤其是文化交流持續熱絡:兩岸青年踴躍參加“中華文化研習營”、體驗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聯手創作音樂舞臺劇等文藝作品……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展現兩岸文化交流新脈動,不僅豐富了兩岸同胞的文化生活,更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感情和連結,表達了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願望和心聲。

 

海峽兩岸,一脈相連。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和精神紐帶。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早已在台灣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浸潤于台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思想情感。春節辭舊迎新、元宵看燈會、清明尋根謁祖、中秋思團圓,媽祖、關公、保生大帝等源自大陸的信俗在島內香火不息,源自大陸各地的美食遍佈台灣大街小巷……這些無不説明,台灣民眾非常珍視自己的文化和根脈,具有濃濃的中華文化情懷。

 

兩岸同胞,手足情深。一直以來,大陸方面積極搭建形式多樣的兩岸文化交流平臺,致力於推動兩岸同胞攜手弘揚中華文化。支持兩岸文化界人士合作舉辦各類交流活動,鼓勵兩岸同胞開展基層人文交流,推動兩岸同胞共同保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遺産,支持兩岸文化機構和青年藝術家共同講好中國故事,落實落細文化領域惠及臺胞措施……一些活動和平臺已經形成“品牌效應”,在兩岸産生廣泛積極影響,對增進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和心靈契合、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民進黨當局自上臺後在島內大搞“去中國化”,企圖割斷台灣與大陸的血緣聯繫與文化情感,抽掉台灣社會的“中國魂”。他們一方面公然篡改歷史,閹割和扭曲祖國大陸與台灣的歷史連結,去孔子、去孫中山、去鄭成功、取消遙祭黃帝陵,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另一方面,他們推行所謂“本土化”教育與文化政策,大幅刪減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比例,滲透“台獨史觀”。一些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因此受“台獨”思想毒害,國家、民族認同出現偏差甚至存在錯誤認識。

 

民進黨當局的這些倒行逆施,遭到島內外輿論的強烈反對和抨擊,島內各界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不容青史盡成灰”,用多種形式傳播歷史和真相,喚起台灣民眾的覺醒。許多人默默投身兩岸文化交流,推動台灣青年赴大陸參訪,與大陸同胞合編抗戰史料,更多人身體力行弘揚中華文化,讀古詩、寫大字、彈古琴、唱京劇、繪國風,享文化盛宴、品中華美學,希望中華文化在推廣、交流、傳承中發揚光大……

 

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是中國人,這是流淌在血液中、鐫刻在基因裏的。“兩岸一家親”是任何政治力量都無法拆解的歷史文化根基。無論臺海局勢如何風雲變幻,無論民進黨當局如何扭曲事實、設置阻礙,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始終澎湃向前,兩岸同胞始終保持人文往來不停、文化交流不斷。人們發現,只要兩岸同胞多交往,彼此加深了解,“台獨”謊言就會不攻自破,“台獨”騙術便難遁形。只要台灣同胞講中國話、寫中國字、過中國節,“台獨”勢力的所謂“去中國化”終將是鬧劇一場。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兩岸同胞同受中華文化滋養哺育,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價值理念,這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同胞心靈契合、實現祖國統一的文化根基和強大精神動力。只要兩岸同胞從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架起一座座連心橋,不斷激發凝聚力、向心力,就一定能達至心靈契合,並共同鑄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展開全文

“中華傳統文化魅力讓大家為之心動”

2023-04-18

“中華傳統文化魅力讓大家為之心動”

 

“班春勸農”典禮現場。

 

遂昌縣人民政府供圖

 

“‘班春勸農’是中華節氣文化的精髓,這個儀式在浙江遂昌傳承了400多年,作為中華兒女,就是覺得很喜歡!”4月14日,盛大的“班春勸農”典禮在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舉行,台北故宮博物院原文創部門總經理、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何春寰在現場這樣表示。

 

再現經典場景

 

作為第九屆浙江遂昌湯顯祖文化節的重要活動,“遂昌‘班春勸農’非遺活化的中國式現代化啟示研討會”14日在遂昌關雎文化園舉行。來自民俗文化、農業文化、二十四節氣研究等領域的兩岸專家學者齊聚浙江遂昌,就全面活化提升“班春勸農”非遺活動的現代化路徑展開深入研討。

 

“你看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雲處處生。正是。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歌三兩聲。”這是明代著名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勸農”一折中的唱詞。遂昌舉行的“班春勸農”典禮,傳承再現了《牡丹亭》中的“勸農”場景。

 

湯顯祖任遂昌知縣期間,為獎勵農桑、勸農人勤作農事,舉辦了“班春勸農”儀式。2016年,“班春勸農”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節氣民俗活動代表,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打造文創品牌

 

來自台灣的何春寰在遂昌深耕多年,就“班春勸農”非遺品牌的歷史沿革、文創延伸做了紮實的調查研究,撰寫了1000多頁的調研報告。“今年的典禮特別震撼人心、催人奮進。這種中華傳統文化魅力讓大家為之心動。”何春寰表示,“班春勸農”非遺品牌提升活化應以湯顯祖作為最佳代言人,以春牛圖中的芒神與春牛作為永久代言形象,“都能夠讓這個文創IP更有想像力、擴大影響力”。

 

參加研討會的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劉曉峰表示,“班春勸農”在古代勸的是農業,在當代應該擴展到“三産”,因為每個行業都有它的“一年之計在於春”。順應時令,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中國人的智慧。中華兒女以中國人的活法走向現代化、走向未來,“這就是非遺活化的中國式現代化啟示”。

 

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歷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強表示,在遂昌“班春勸農”典禮現場感受到了身臨其境的震撼,祭祀神農、頒布春令、鞭打春牛的整套民俗儀式是別處看不到的非遺盛景。他認為,二十四節氣文化認同是兩岸中國人最重要的人文紐帶之一,我國台灣地區民眾和大陸人民一樣,都很重視每一個節氣,中國農博館今年將以“二十四節氣”為切入點,推動和台灣地區農業文化、民俗文化界的廣泛深入交流。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一鄉一品傳播中心總監、中華農耕文明24集紀錄片《節氣裏的中國》製片人吳興民認為,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時代的“時間智慧”,遂昌的“班春勸農”就是微縮的“節氣裏的中國”。“班春勸農”非遺活化,就是要用中國符號、中國典藏來傳遞中國聲音,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的競爭力。

展開全文

陜西舉行癸卯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2023-04-05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