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古都西安的文化地標——大雁塔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5-10 10:27:37 | 來源: 新華社 |
西安大雁塔(4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身著漢服的遊客在西安大雁塔下游覽(4月18日攝)。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春花掩映中的西安大雁塔(4月1日攝)。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發(鄒競一 攝)
西安大雁塔(4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遊人在西安大雁塔北廣場觀賞音樂噴泉表演(4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大雁塔周邊夜景(4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大雁塔北廣場在進行音樂噴泉表演(4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大雁塔北廣場在進行音樂噴泉表演(4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遊客在西安大雁塔北廣場遊覽留影(4月18日攝)。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發(鄒競一 攝)
西安大雁塔(4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遊客在西安大雁塔下游覽(5月1日攝)。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發(鄒競一 攝)
西安大雁塔及周邊城市景色(5月1日攝)。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發(鄒競一 攝)
遊客在西安大雁塔北廣場休閒(4月18日攝)。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在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於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歷史上,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誕生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題名”。許多詩人登臨大雁塔時也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高標跨蒼穹”的氣魄、“塔勢如涌出”的宏偉、“萬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後依舊使人感到親近。時光流轉,如今的大雁塔已成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四季遊人如織。
新華社發(鄒競一 攝)
相關新聞
- 2023-05-10唐裝漢服輕舞 激活文旅融合新活力
- 2023-05-09打卡古都西安的文化地標——西安城墻
- 2023-05-08文韻貫長安——解碼古都西安的文化自信樣本
- 2023-05-05天空之眼瞰古都西安
- 2023-04-27西安:賞華服走秀 品千年古韻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