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深耕希望的田野——首屆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論壇側記

兩岸攜手深耕希望的田野——首屆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論壇側記

 

海峽兩岸特色廟會在廈門市集美區後溪鎮城內村舉行,吸引了許多市民遊客參與體驗。圖為網紅打卡點“月老辦事處”為遊客送祝福。(資料圖片)

 

主旨演講、報告發佈、智庫論壇……日前,首屆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論壇暨兩岸鄉村振興與“三茶”成果展在廈門舉辦。論壇上,200多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圍繞兩岸農業如何深化合作展開交流研討,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與會專家認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活力。以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為例,園區以高山茶種植為特色,引進台灣優良茶樹品種、精細栽培技術,同時學習借鑒台灣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理念,發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休閒觀光旅遊業,既促進當地勞動力就業、增收,又推動了農業轉型升級。

 

廈門突出對臺農業科技合作。大力發展高科技種子種苗産業,做大做強兩岸現代種業品牌,積極引進台灣優良種質資源,推動兩岸農業種質資源蒐集、保存和開發利用。

 

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許維澤表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不僅促進各領域融合發展,也是造福台灣同胞、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舉措。

 

前不久,福建省發佈《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到,要推進特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深化閩臺農業融合發展。

 

“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台灣朋友,來大陸創業發展正當其時。”在廈門的臺農曾明寶説,“《實施意見》公佈後,我第一時間在朋友中轉發,把大陸的好政策告訴台灣朋友。”曾明寶從台灣來廈門投身種苗的嫁接培育已有9年多時間。在他看來,《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加大台灣農業“五新”最為利好,“這與我們的‘良種+良法+良品’的種植理念不謀而合,更堅定了我們的發展信心。”

 

從大陸出臺“農林22條措施”,到廈門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大陸各地各部門不斷釋放利好政策,體現了歡迎臺胞深度融入、與臺胞共享發展機遇的誠意。與會專家學者表示,大陸的政策貼近臺胞臺企的需求,且執行力強,可以實實在在幫助他們破解實際經營中的難題,為他們提供更多同等待遇,讓臺胞臺企放開手腳參與大陸的鄉村振興。

 

今年福建繼續深化閩臺農業融合發展,落實落細惠臺利民政策,提升台灣農民創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建設水準,支持建設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重點組織實施“五大行動”,幫助臺胞臺企更好參與鄉村振興和農業高品質發展,促進兩岸民心相通。

 

如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提升鄉村多元價值?與會嘉賓提出“挖掘自身特色,當地原有産業與旅遊業融合”的建議。

 

“台灣的鄉村建設做得較為成熟,大陸市場廣闊、政策支持力度大,兩岸可以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後凱説。

 

在廈門,兩岸青年攜手鄉建鄉創的成功案例俯拾皆是。2020年,廈門市集美區開展首屆“手創青村”鄉創研學工作營,與台灣頗具歷史淵源的城內村積極舉辦兩岸青年研學活動。先後有近300名臺青來到城內村參與鄉建鄉創工作:他們參與改造的霞城電影院成為各種研學體驗的場所之一,兩岸城隍文化祈福廣場潔凈一新,山海文明展示墻成為網紅打卡點……

 

翔安內厝鎮黃厝村如今有了一個“藝匠小鎮”的新名字。吸引了30多家不同類別的藝術工作室入駐。點燃黃厝“藝匠小鎮”第一把“火”的就是來自台灣的文創團隊。2019年,台灣的文創業者入駐黃厝文化産業園,把所學所見融入社區治理工作中,為社區的建設和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不斷加強對臺鄉建鄉創合作,支持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全過程參與廈門鄉村建設規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産業發展等項目建設,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資金補助,共同增進兩岸民生福祉。(記者 鄧婕)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