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兩岸名詞術語“標委會”獲批成立

近日,廈門市兩岸名詞術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標委會”)獲得廈門市市場監管局正式批准成立,這是第一批獲批成立的廈門市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之一。秘書處承擔單位為廈門市標準化研究院,主要負責全市兩岸名詞術語領域標準化相關技術工作。

 

海峽兩岸語言本屬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但由於歷史原因,兩岸分隔已70餘年,致使語言使用及表述形成了一定的差異:如滑鼠(大陸)——滑鼠(台灣)、軟體(大陸)——軟體(台灣)、地鐵(大陸)——捷運(台灣)等;還有近期台灣初中生物課本中對其一幅漫畫的解讀為“馬鈴薯、花生都常被稱為土豆,但兩者是不同的物種”,而大陸馬鈴薯被稱為土豆,兩岸對於事物的俗名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這些語言上的差異給兩岸的産業交流、貿易往來、人民日常溝通增添了不必要的困擾。

 

據統計,大陸現行術語標準共計2461項,台灣現行詞彙標準共計283項,兩岸的術語標準各有側重、差異較大。鋻於此,廈門市率先成立兩岸名詞術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力推動兩岸各領域名詞術語對照,更好地搭建兩岸溝通的橋梁,為兩岸各領域合作交流奠定基礎。接下來,標委會將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委)、廈門市市場監管局的指導下,積極籌劃和開展標委會相關工作,在兩岸經貿往來及民生保障重點領域開展兩岸名詞術語共通標準的制定工作。今後,兩岸民眾可通過市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免費獲取相關名詞術語共通標準文本,查閱術語對照內容,了解兩岸名詞術語間的差異,化解兩岸交流可能産生的誤解,從而增進兩岸同胞的交流。(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 通訊員 吳珊)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