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尋親”:4.38億年前的江夏魚找到“親兄弟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5-26 16:44:56 | 來源: 新華社 |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團隊
在距今4.38億年前的江西省九江市武寧地區志留紀早期地層中
發現了九江江夏魚化石
新發現的九江江夏魚化石。(受訪者供圖)
經研究,本次發現的九江江夏魚
和此前在湖北武漢發現的後棘江夏魚
同為盔甲魚類真盔甲魚目曙魚科
是一對失散了數億年的江夏魚“兄弟”
這一發現將後棘江夏魚生存時代向前推進了至少200萬年
相關成果已在最新一期國際專業學術期刊
《地質學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發表
九江江夏魚的生態復原圖。(受訪者供圖)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蓋志琨介紹
盔甲魚類的頭被一整塊頭甲包裹
身體則由零散的鱗片和軟骨組成
如今能以化石形式保留的也只有這些部分
武寧地區這次發現了15塊江夏魚的頭甲標本
但未見完整的身體保存
江夏魚“兄弟”的頭甲整體形態非常相似
共同的典型特徵是鼻孔前方有一個豁口
其主要差異在於中背棘和內角的形態
九江江夏魚的中背棘較尖 內角呈棘刺狀
而後棘江夏魚的中背棘較圓潤
內角呈較為寬大的葉狀
九江江夏魚(上圖)和後棘江夏魚(下圖)。(受訪者供圖)
研究人員推測 在4.38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
中國以長江流域為主的廣大地區曾是一片廣闊的海洋——揚子海
該海域又被進一步分為上、下揚子海
兩者之間存在狹長的淺海海域——九江海峽
它縱貫東西 北臨鄂豫古陸 南接華夏古陸
江夏魚“兄弟”化石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這一推測
湖北武漢和江西武寧分別位於鄂豫古陸南側和華夏古陸北側
兩地最近處直線距離相距不足200公里
研究人員認為 在志留紀早期
盔甲魚類可能通過九江海峽完成了跨揚子海的南北遷徙
從而使真盔甲魚類能夠沿著揚子海北緣
向東、西分別擴散至安徽巢湖和湖北京山
蓋志琨説 相關地層研究顯示
兩地之間均處於海底坡度極緩的近岸淺水區
這一環境背景為志留紀早期盔甲魚類
在兩地之間的擴散與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可能
盔甲魚類在武寧地區的多樣性較為豐富
包括大庸魚科、修水魚科、漢陽魚科、曙魚科和古木魚科
涵蓋了同時期其他地區盔甲魚類的所有類群
武寧地區可能是盔甲魚類的早期輻射演化中心
系統古生物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
也是一個為已滅絕生物開展的“尋親”之旅
記者:袁慧晶
鳴謝: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蓋志琨
相關新聞
- 2023-05-25穿越千年的“神話”,“九層妖塔”裏藏著什麼秘密?
- 2023-05-224K影像記錄丨水下千米級深度沉船遺址布放永久測繪基點 載人潛水器深入拍攝
- 2023-04-23領隊説考古:大松山墓群裏的“最炫民族風”
- 2023-04-23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活”起來才能“火”起來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