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源於中國惠及世界

“一帶一路”源於中國惠及世界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郵報》網站5月31日發表文章,題為《印尼與中國合作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作者是印尼茂物農業大學漁業和海洋學教授羅赫明·達胡裏,全文編譯如下:

 

自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到2019年,儘管西方的發展模式——資本主義——取得了驚人的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但它未能使世界上大部分人口擺脫貧困和饑餓。

 

西方資本主義還是世界各國內部和各國之間經濟不平等日益擴大的根源。

 

更令人擔憂的是,過去270年的經濟增長還造成了大規模的環境退化,導致了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全球變暖的三重生態危機。

 

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生存挑戰是如何生産糧食,製造衣服,修建住房,開發藥品、礦産、水、能源和其他資源,以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化解三重生態危機。另一個生存挑戰是如何以包容、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式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為不斷增長的勞動力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提出的“世界共享和平繁榮”的願景及其基於合作、和諧、和平與發展四大支柱的發展模式可以為建設一個更美好、包容、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的世界提供另一種模式。

 

基於這四大支柱,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將發展和現代化的成功經驗與好處推向世界,這些倡議被視為中華民族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産品。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長期穩定繁榮,被廣泛認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100多年來,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轉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製造業第一大國。

 

中國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義務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在短短幾十年內實現了發達國家需要幾個世紀才能實現的工業化。

 

中國激勵了很多發展中國家尋求適合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掌握和應用科學、技術和創新,減少貧困,並轉型為發達、繁榮的主權國家。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尼時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即“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屬於世界。它聚焦亞洲、歐洲和非洲,但也向所有合作夥伴開放。它跨越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不同的習俗和生活方式。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所有參與國都受到激勵,所秉持的共同目標是尋求互惠互利和可持續的社會經濟轉型夥伴關係。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已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了近萬億美元的投資規模,為沿線國家創造了42萬個就業崗位。

 

自1999年開始改革時代以來,印尼和中國在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的幾乎所有方面的合作都顯著增加。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一直是印尼最重要的合作夥伴,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投資和貿易領域。

 

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戰略的推動下,兩國在基礎設施方面開展了相互合作,例如港口、公路、雅萬高鐵;採礦和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電動汽車);製造業;數字技術與互聯互通;海洋(藍色)經濟;旅遊和創意經濟;研發以及教育和培訓。

 

因此,我堅信中國與印尼的“兩國雙園”項目必將加強和提升兩國的海上互聯互通,促進投資和貿易,深化和加強人文交流與合作。這一夥伴關係也將惠及世界其他地區。

標簽: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