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子的兩岸情

新華社福州6月22日電(記者周義、吳劍鋒)“客來敬茶,開啟交流”,這是福建人重情好客的傳統。兩岸交流亦如此,茶,搭建起了彼此溝通的橋梁。

 

在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台灣青年曾冠穎的茶廠講述了兩岸青年因茶結緣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曾冠穎,從台灣到大陸,他已經在福建打拼了19個年頭。時間回溯到1996年,曾冠穎的爺爺來到長泰種植台灣水果。但因兩岸氣候差異,水果長勢並不喜人,爺爺的心血化為烏有。

 

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2004年,曾冠穎的父親曾永傑帶著他一起來到長泰“接棒”。曾冠穎説,剛剛初中畢業的他成為了長泰一中的首位臺籍學生,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

 

在進行多次嘗試後,曾永傑開始了産業轉型,把果園打造成茶園。

 

辛辛苦苦跨過海峽來到大陸,從起初的不理解,到看著爺爺和父親的願景一步步變為現實,直到自己接力實現三代人的茶園夢,曾冠穎覺得一切都值得。

 

如今,曾冠穎擁有600畝的茶山,茶葉品種涉及東方美人茶、金白龍茶、紅茶等系列。他還利用短視頻平臺打造自己的茶葉IP——“曾冠穎尋茶”,以此尋找並弘揚兩岸共同的茶文化和淵源。

 

“2012年我受邀參加第四屆海峽論壇,在那裏認識了我太太,我們有了一個孩子。”曾冠穎説,“登陸”19年,他不僅收穫事業,也收穫了婚姻,未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把茶園做得更大。

 

在漳州市漳浦縣,天福茶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正中見證了一座小城的蝶變。

 

27年前,剛滿30歲的他從台灣來到漳浦,彼時這裡遍地是泥路,放眼望去是無際的農田,人們挑著木桶到溪邊洗衣服,大街上看不到紅綠燈和汽車的身影,唯一親切的,是走到哪都能聽到熟悉的閩南語。如今,企業附近林立著數不盡的工廠、酒店,天福的版圖也從茶葉擴展到學校、醫院甚至養生村。

 

“公司在大陸的30年間,已經發展出1400多家,這裡是我們的福地。”陳正中説,大陸市場無限廣闊,未來,他計劃在每個縣區都開設一家門店。

 

近年來,天福茶葉組織了數十位台灣青年到集團培訓,他們中不少人就此在大陸紮根。“許多台灣青年不了解大陸,也缺少創業的機會和頭緒,希望通過培訓,他們能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店長,共享大陸發展機遇。”陳正中説。

 

作為“花果魚米之鄉”和臺胞重要祖籍地,越來越多台灣農民在漳州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漳州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説,近年來,漳州市出臺促進漳臺農業融合發展的十條措施,市級財政首次對漳臺農業實行專項補助,兩岸農業在品種培育、技術引進、延鏈補鏈等方面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漳州市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1371個,合同台資21.8億美元;有近270家台資農業企業增資擴産,增加台資4.5億美元;累計引進台灣農業良種超過2000種、新技術1000多項,推廣面積100多萬畝。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