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屍之地”折射“美國毒病”——起底美國毒禍之源

一些吸毒者蹣跚而行,另一些吸毒者失去知覺趴在地上,無家可歸者的帳篷隨處可見,地上散落著垃圾。這是近期在美國網絡上瘋傳的美國費城北部街頭視頻中的景象。

 

英國《每日郵報》跟進報道如此描述:“費城已被毒品犯罪淹沒”,“從未見過人類處於如此狀況”。在這家英國媒體的筆下,“友愛之城”費城的肯辛頓大道已在毒品侵蝕下淪為“僵屍之地”。網友紛紛評論,如此可怕的景象好似一部僵屍電影,令人難以相信這裡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

 

50多年前,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曾對毒品“宣戰”,而美國毒禍卻愈演愈烈,成為根深蒂固的“美國病”。今天的美國是全世界毒品最氾濫的國家:吸毒人數約佔全球12%,是其人口在全球佔比的3倍。美國毒品氾濫,與經濟利益、遊説集團、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相關,加劇美國各種社會問題,也折射出美國政府社會治理的失敗。

 

“僵屍之地”折射“美國毒病”——起底美國毒禍之源

 

“毒品成癮已成為公共健康危機”

 

令費城肯辛頓大道淪為“僵屍之地”的,是一種名為甲苯噻嗪的藥物,別名“僵屍藥”。它會導致人體從內到外腐爛,不及時治療會有截肢風險。該藥物一般用於鎮靜大型牲畜,如今卻成為美國流行的毒品,使用者往往意識不到周圍環境變化以及身上的疼痛與潰爛,走起路來姿勢就像電影中的“僵屍”一樣。

 

“肯辛頓大道亂象”是美國毒品氾濫現狀的縮影。美國外交學會一份報告指出,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藥物使用過量,毒品成癮已成為美國的一種長期流行病,危及公眾健康和經濟産出。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疾控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有10.96萬人死於吸毒過量,這一數字創下新紀錄。《財富》雜誌報道,如今美國死於吸毒的人數比死於槍擊和車禍的人數總和還要多。

 

“毒品成癮已成為公共健康危機。”美國一個名為“防碎組織”的公益機構在一份報告中説,這場危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致命。2021年,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統計中心公佈調查數據顯示,在12歲及以上年齡的約2.8億美國人中,目前有3190萬吸毒者。

 

毒品氾濫給美國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2022年發表報告指出,濫用阿片類藥物在2020年給美國造成近1.5萬億美元損失,約佔當年國內生産總值的7%,與2017年相比增長約三分之一。美國研究人員2022年年底測算,與新冠疫情暴發前相比,美國損失了約630萬勞動力,其中約20%是由濫用阿片類藥物導致。

 

毒品氾濫加劇美國各種社會問題。吸毒對腦神經造成破壞,加劇吸毒者的心理焦慮和認知障礙,容易誘發精神疾病、加劇情緒激化,從而引發家庭危機、暴力犯罪、心理創傷,此外還會加劇貧困代際傳遞和種族歧視問題,嚴重衝擊美國社會。

 

毒品問題對美國少數族裔的傷害尤為嚴重。根據美國疾控中心2022年7月更新的數據,2020年,美國老年黑人男性服藥過量死亡率幾乎是老年白人男性的7倍,同年,年輕的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女性服藥過量死亡率幾乎是年輕白人女性的2倍。

 

少數族裔吸毒者在尋求治療時也面臨更多阻礙。現年53歲的非洲裔美國人托馬斯·古奇年輕時曾吸毒,如今致力於幫助吸毒者與毒品作鬥爭。“當我們打電話給不同的地方試圖讓吸毒成癮者接受治療時,對方會問‘(吸毒者)使用了什麼藥物?’”古奇憤怒地説,“如果你説‘快克’(美國社會普遍認為非洲裔使用較多的一種高純度可卡因),突然間他們就説沒有床位了。如果你説是阿片類藥物和海洛因,他們就會找到一張床位。”

 

“僵屍之地”折射“美國毒病”——起底美國毒禍之源

這是2021年8月23日在美國馬裡蘭州拍攝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大樓。新華社發(沈霆攝)

 

“美國的藥品濫用沒有盡頭”

 

過去幾十年,美國毒品氾濫現象愈演愈烈。一方面,毒品種類不斷更新換代。20世紀,美國最常見的非法阿片類藥物是海洛因。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近年來,合成阿片類藥物,特別是芬太尼導致的死亡人數急劇上升。最近,“僵屍藥”又成為美國吸毒者的新寵。

 

另一方面,美國吸毒人數不斷攀升。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吸毒過量死亡人數幾乎每年都在增長。美國疾控中心説,吸毒過量是美國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導致美國人預期壽命縮短。英國《柳葉刀》雜誌發佈報告預測,如果美國不採取新措施,從2020年到2029年累計將有約122萬美國人死於過量服用阿片類藥物。

 

“美國的藥品濫用沒有盡頭。”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西奧多·西塞羅哀嘆。

 

問題如此嚴重,而美國政客的一些“操作”卻不禁讓人質疑,他們究竟是想遏制毒品氾濫,還是想火上澆油。比如,大麻具有成癮性,是聯合國禁毒公約中被管制的麻醉藥品,一些美國政客卻推動大麻合法化。目前,“娛樂目的”使用大麻已在美國23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獲得批准。今年4月,美國國會眾議院少數黨領袖、民主黨籍眾議員哈基姆·傑弗裏斯和共和黨籍眾議員戴夫·喬伊斯共同提出一項法案,試圖在聯邦層面推動成人使用大麻合法化。

 

2021年11月,在時任紐約市市長白思豪支持下,全美首個“藥物過量預防中心”在紐約市開張,其目的號稱是為吸毒者提供乾淨的注射器以及監督服務,以減少藥物過量導致的死亡。此後,新墨西哥州、內華達州等地也在考慮設立類似機構。但在一些專家看來,這種做法是在變相鼓勵吸毒,無異於抱薪救火。

 

曾任美國國家禁毒政策辦公室主任的邁克爾·博蒂切利表示,他在任職期間就發現美國政府遏制毒品和藥物濫用的政策“既非基於科學也非基於證據”,這帶來了嚴重後果。

 

“僵屍之地”折射“美國毒病”——起底美國毒禍之源

這是1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折射出美國政府社會治理的失敗”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自1971年以來,美國已花費超過1萬億美元來遏制毒品傳播。但美國非營利組織藥物政策聯盟執行主管卡桑德拉·弗雷德麗克認為,“禁毒戰爭是失敗的政策”。她説,美國政府所承諾的一切,包括讓民眾停止使用毒品、讓社區重新團結起來、讓毒品消失,這些都沒有發生。

 

“禁毒戰爭”為何失敗?關鍵在於,美國政客優先考慮的是如何利用這一問題來為自身獲取政治和經濟利益。

 

1971年6月17日,尼克松發表講話,宣佈毒品是“頭號公敵”,大張旗鼓發起“禁毒戰爭”。但此後,人們不斷質疑他禁毒的真實動機。曾任尼克松高級政策顧問的約翰·埃利希曼1994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當時尼克松在美國國內面臨兩類敵人:反對越南戰爭的左翼人士和非洲裔群體。如果把左翼的“嬉皮士”與大麻聯繫起來,把非洲裔與海洛因聯繫起來,就可以打擊這兩類人。此後,越來越多聲音認為,在美國的“禁毒戰爭”中,一些政客利用對非洲裔等群體的社會偏見來隱晦表達種族主義立場,以吸引白人保守派選民,為自身撈取政治利益。

 

從經濟角度來看,大麻合法化使美國政府獲得可觀的稅收。2012年,科羅拉多州實行大麻合法化。此後,該州大麻銷售收入累計已超過10億美元,但同時各類毒品致死人數也連創新高。還有大量犯罪組織在科羅拉多州種植大麻,然後走私到其他州進行販賣。

 

美國一些大型醫藥公司在助推毒品氾濫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一方面,這些公司投入大量資金資助相關專家和機構,目的是兜售“阿片類藥物無害論”,鼓勵醫師濫開處方、藥店大力銷售。另一方面,這些公司花重金進行政治遊説,推動政府放鬆對相關藥品的監管。

 

美國普渡制藥公司研發的阿片類處方藥奧施康定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銷售,當時舉行了“制藥史上最慷慨的行銷活動”。美國《紐約人》週刊一篇文章指出,過去醫生由於擔心成癮性,一直不願意給患者開強效阿片類藥物,而普渡制藥“説服”醫生改變這一習慣,積極宣傳奧施康定作為阿片類藥物可以長期使用。結果,從1999年到2017年,共有20萬美國人死於與奧施康定和其他處方阿片類藥物有關的過量服用。最終,普渡制藥遭到起訴。

 

“制藥公司都在被起訴,它們應該被起訴。我們要記住,這些公司利用了醫療保健監管體系中仍然存在的弱點。”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基斯·漢弗萊斯説,比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曾認可關於奧施康定比其他阿片類藥物“更不易上癮”的欺詐性描述。

 

這種與事實相悖的描述從何而來?自然離不開藥企的努力遊説。美國“公開的秘密”網站數據顯示,從2018年至2022年,美國與大麻産品相關的一些公司、行業協會等在政治遊説上累計花費超過2240萬美元,平均每年花費是2016年的10倍以上,是2012年的約百倍。

 

美國智庫曼哈頓政策研究所指出,在美國政府發佈的國家毒品管制戰略中,幾乎看不到政府本應發揮的重要作用。放任毒品和藥物濫用愈演愈烈,“折射出美國政府社會治理的失敗”。

 

新華社電 記者朱瑞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