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性是中華文明一大優勢——訪英國作家祈立天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3-06-27 14:52:38 | 來源: 新華社 |
癡迷于中國唐詩宋詞的英國作家蒂姆·克利索爾德(中文名:祈立天)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連續性是中華文明的一大優勢,讓人們能很容易地理解寫在千年前的古詩,也讓中國人有機會借鑒古人智慧解決當代問題。
祈立天曾在中國生活、工作二十餘年。他從第一次接觸到中文就産生濃厚興趣,並開始學習中文。他告訴記者,中華文明的一大特徵是“連接古今”。
在祈立天看來,語言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他用宋朝文學家黃庭堅的一句詩説明:“‘我見黃河水’……看到這句詩,你就能立即明白黃庭堅要表達的意思。”
祈立天的新書《雲室:一個英國人眼中的中國古詩》去年出版,呈現他作為一名中華文化愛好者對中國古詩詞的理解。在他看來,中國的詩歌有數千年曆史、是一種非常有歷史連續性的文學體裁,時至今日仍有現實意義,令人産生共鳴。
他談及自己向西方介紹中國古詩的初衷時説,“西方人一向認為中華文明難以理解……但實際上,(中國古詩中)蘊含的思想非常直白,很多西方人都能感同身受”,例如友情、人與自然的關係等等。
祈立天根據多年來對中國的觀察發現,中國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許多人擺脫了貧困。同時,在對外展示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也更加自信。
步入祈立天家客廳,隨處可見中國風裝飾,除了由中國畫和書法作品組成的背景墻,還有由他親手在大塊木板上雕刻的詩詞。
他説,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學習非常有必要。儘管已經回英國生活,“我仍對中國頗感興趣,希望幫助中西方更好地相互了解”。他告訴新華社記者,接下來打算騎行探訪古絲綢之路上的中國城市,沿途細細品味和研究有關這些城市的古詩並將其翻譯成英文。
祈立天表示,想要探訪古絲綢之路的靈感源自他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興趣,希望能通過翻譯這些古詩讓西方人理解,古絲綢之路已存在數千年,而“一帶一路”是歷史的延續。
新華社倫敦電 記者杜鵑 吳魯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的主旨講話2025-05-13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標識2025-05-13
- 海協會四屆三次理事會會議在京召開2025-05-13
- 中方: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後更絕無可能2025-05-13
- 第3屆“彩雲之約”海外臺胞雲南行系列活動在昆明啟幕2025-05-13
- 祖國好,台灣才能好——兩岸學者談中國式現代化與台灣未來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