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金航線旅客突破兩千萬,22年成就兩岸往來“黃金通道”

7月4日上午,一艘從金門出發的“金瑞龍”號客輪抵達廈門五通客運碼頭,金門縣人蔡弼凱幸運地成為廈金航線第2000萬名旅客。

 

廈門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高崎邊檢站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4日,廈金航線入出境旅客數突破2000萬人次。另據廈門出入境管理支隊數據顯示,廈門出入境共為入境臺胞落地辦證142萬人次,臺胞落地辦證量居全國口岸前列。

 

這對於廈金航線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自2001年1月2日開通以來,該航線一直都是海峽兩岸交流往來的“黃金通道”。

 

22年來,這條航線見證了兩岸往來從0到2000萬的突破,也見證了兩岸人員往來和民間交流。

 

廈金航線旅客突破兩千萬,22年成就兩岸往來“黃金通道”

 

7月4日,從金門出發的“金瑞龍”號客輪抵達廈門。廈門邊檢總站高崎邊檢站 供圖兩岸往來的“黃金通道”淺淺的一灣海峽,曾一度阻隔兩岸人民的正常交流。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主張。1987年11月,台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但廈門和金門之間也只能彼此相望,無法正常往來。近在咫尺的金門百姓,到廈門來都需途經日本、菲律賓等國家或中國香港、澳門轉航。

 

上世紀90年代初,廈門已有熱心人士建議與金門實現“三通”,此舉立刻獲得海峽兩岸民眾和學界的歡迎。廈門和福建省的黨政主要領導也積極倡議,讓“兩門”(金門和廈門)對開和“兩馬”(福州馬尾港與馬祖島)實現“三通”,為兩岸同胞往來提供更多方便。

 

2001年1月2日,180多人的金門訪問團,乘坐臺籍“太武”輪由金門起航抵達廈門和平碼頭,實現廈金之間首次客運直航。

 

2003年,廈金航線從最初不定期客輪到定班班輪的常態化運轉,從此廈金航線為兩岸融合發展和民眾福祉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不斷優化通關服務,立足本職,全力保障兩岸交往交流。”廈門邊檢總站高崎邊檢站綜合執勤三隊副隊長代娜稱。

 

廈門邊檢總站公佈的數據顯示,2005年廈金航線運送旅客量突破100萬人次,2010年突破500萬人次,2014年突破1000萬人次。此後伴隨廈金航線客輪班次的逐步增加,兩岸客流也持續攀升。

 

“廈金航線用14年的時間突破了千萬人次,用9年時間突破了第二個千萬大關,相信在未來,這條航線的數據將會以更快的速度被刷新。”代娜稱。

 

在此期間,廈門邊檢總站也持續加大對通關場所的更新改造。2008年,廈金航線查驗場所由和平碼頭遷至硬體設施更先進、吞吐接待能力更強的國際郵輪中心,2014年全部整合至廈門五通客運碼頭。2019年,年設計旅客吞吐量300萬人次的五通客運碼頭三期正式啟用,上述舉措極大提升了廈金航線旅客的過關體驗。

 

廈金航線持續改進服務措施,讓這條班次多、航程短、價格便宜的航線,以其獨有的價值成為兩岸人員交流往來的“黃金通道”。

 

廈金航線旅客突破兩千萬,22年成就兩岸往來“黃金通道”

 

廈金航線已成為兩岸人員交流往來的“黃金通道”。 廈門邊檢總站高崎邊檢站 供圖“有溫度又有速度的航線”如何讓廈金航線成為一條有溫度又有速度的航線,積極回應旅客通關需求,保障通關安全,多年來,廈門各相關部門一直為此努力。

 

“我們借助科技力量,不斷提升口岸通關效率,積極回應航線載客量持續攀升的新形勢新需求,讓兩岸人員回家的路越走越寬。”代娜稱。

 

在因疫情停航前,每年海峽論壇、廈門國際馬拉松賽、臺交會、投洽會等重大經貿、文化交流活動,以及兩岸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文化習俗和高效溫馨的通關環境,都吸引著大批臺胞往返于該航線。

 

廈金航線開航之初,邊檢民警在執勤現場設置節日“闔家歡”通道,推出“廈金之聲”、“直通兩岸”專題廣播等鄉情、親情服務;廈門邊檢總站高崎邊檢站以對臺服務為核心組建“同心橋”服務組,升級更新口岸查驗設備,2019年五通客運碼頭三期22條快捷通道上線運行。

 

廈金航線旅客突破兩千萬,22年成就兩岸往來“黃金通道”

 

出入境民警在廈門和平碼頭為臺胞辦理入境證件。廈門出入境管理支隊 供圖今年1月7日,因疫情暫停近三年的廈金航線部分恢復通航。3月25日起,廈金航線通行人員範圍擴大至所有臺籍旅客及大陸配偶,往返航次由每日1個往返(2航次)增加至最多6個往返(12航次)。為方便旅客順利登船,廈金航線已實現購票、檢票、通關和登船全流程的智慧化應用,同時還為臺胞旅客提供閩南語“鄉音”服務,包括讓臺胞感受到溫暖的“生命救助通道”。它是針對“老、弱、病、殘、孕”的服務體系,據統計,自2001年開航以來,廈門累計開啟“生命救助通道”326起346人次,可見其重要性。

 

“我們致力於發揮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特點,回應各領域融合發展的需要。”代娜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