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客觀全面看待中國經濟,在當前尤其重要

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GDP)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這一增速快於上年全年3%的經濟增速,也快於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 在目前已公佈數據的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快的。由於中國經濟對世界舉足輕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中國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並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全球性意義。

 

全世界都緊盯著中國的經濟數據,並圍繞這些數據進行各種各樣的分析和預測,這很正常。中國的體量如此之大,它的經濟發展軌跡對世界而言已經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步。根據IMF的預測,未來五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為全球GDP增長貢獻份額預計將達22.6%,是美國的兩倍。因此,在當前內外複雜環境下,如何客觀、全面、辯證地看待中國經濟形勢,避免産生誤解誤判,尤其重要。

 

就今年上半年而言,儘管二季度增速略低於市場預期,但整體來看,5.5%的增速還是含金量比較高的速度。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中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結構改善、動能優化的特徵較為明顯。比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提升,服務業貢獻大幅增加等。與此同時,新動能正在快速發展,在科技創新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增長比較突出,以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産品産量和出口都大幅增加。這些表明瞭,中國經濟正在新的賽道上不斷蓄力。

 

從長遠來看,支撐中國經濟繼續成長的客觀條件也依然存在。比如中國製造業規模已經全球第一,但仍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這也意味著未來的升級換代將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中國的城鎮化還沒有完成,而工業化與城鎮化結合互動發展的過程,也將表現為中國經濟巨大的成長性空間。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裡的14億多人口希望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並願意為之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這是中國前進的最大動力。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經濟成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要實現它們很可能伴隨著一個艱難的爬坡過坎歷程。儘管中國經濟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然而內生動力不強、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不穩等問題在短期內仍然比較嚴峻,我們面臨的壓力並不小。這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全社會還需要繼續咬緊牙關,拿出拼搏和奮鬥的精神,來闖過新的難關。尤其是各地各部門需要將中央精神落到實處,拿出真抓實幹的勁頭,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在全社會加速提振信心,保持經濟增長勢頭。

 

眾所週知,預期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預期管理在當前國內外環境中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在我們整個經濟復蘇的進程中,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對正面預期的營造和呵護應該是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務實地採取擴大內需、優化結構的措施,提振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信心。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的政策工具箱裏仍有充足的選擇,迄今為止中國對經濟的刺激政策是比較克制的,沒有選擇“大水漫灌”的短期刺激行為。未來在激勵民營企業、拉動房地産市場等方面,也有望出臺更多針對性的政策。隨著促進發展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經濟有望繼續恢復向好。對此我們應有充足信心。

 

縱觀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從來沒有過輕輕鬆鬆就拿到優異成績單的時候。但中國有自身獨特的體制優勢,中國人民勤勞、肯幹、向上,這個團結一心的國家沒有停滯不前的理由。現在我們很可能到了一個新的爬坡階段,雖然面臨不少困難,但方向是對的、基本面是好的。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齊心協力,目標都會一個個變成現實。中國就是這麼一路走過來的,對此誰都不應該誤判了。

標簽: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