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明珠恢復昔日光彩,全國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復工程成效顯著

塞外明珠恢復昔日光彩,全國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復工程成效顯著

 

位於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淩防汛等重要功能,是中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

 

但是,這裡經過近40年的礦業開採,遺留了大量露天廢棄礦坑,水土流失嚴重。每逢雨季或汛期,烏拉山、白雲常合山、渣爾泰山大量的砂石、腐殖質隨洪水進入烏梁素海和黃河,對黃河水質造成污染。

 

為改變烏梁素海流域等地區生態系統受損嚴重的現狀,國家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文,決定實施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

 

2018年,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納入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

 

2019年5月,作為新中國第一支建築“國家隊”中建一局聯合當地政府建設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因地制宜創新實施“4233”綜合治理方式,形成“修山-保水-擴林-護草-調田-治湖-固沙”的生態修復模式,讓烏梁素海這顆“塞外明珠”逐漸恢復昔日光彩,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鳥類從兩百多只變成兩百多種,水質由劣Ⅴ類提高到整體Ⅳ類

 

內蒙古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以下簡稱烏梁素海生態修復工程)由中建集團旗下的中建一局承建,在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工程中排名首位,是全國最大、實施最早、業態最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工程,沙漠治理面積位居全國同類工程前列,治理流域面積約1.47萬平方公里。

 

通過幾年的治理,原本烏梁素海流域內鳥類只有兩百多只,如今變成為兩百多種,烏梁素海水質也由劣Ⅴ類提高到整體Ⅳ類,水體由輕度富營養狀態改善為中營養狀態,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如今的烏梁素海處處生機勃勃,煙波浩渺,水天一線;綠葦搖曳,飛鳥翔集。

 

烏梁素海是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由黃河改道而成,湖區成半月形,水域面積293平方公里,佔地約44萬畝。烏梁素海有鳥類約230多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鳥類45種。

 

海堤業態負責人鄔東説,項目團隊實施的烏梁素海海堤綜合整治工程,採取對於原海堤加高培厚、碾壓、護坡的方式進行綜合整治。

 

在海堤完工通車後,當地村民到烏拉特前旗的路程從兩小時縮短到半小時,也保障了烏梁素海海堤安全,保證了烏梁素海海壩及湖區周圍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以前去烏梁素海周邊釣魚的時候不管去多遠我都得走著去,因為路況差啊,根本開不了車。尤其是下過雨之後連步行都很難,坑坑洼洼,車輪都會陷進去。”當地居民劉傑説。

 

看到如今煥然一新的海堤路,劉傑回憶,建築工人們把原來不好的路面挖了半米多深換成了外面非鹽鹼地的土,然後用壓路機層層碾壓,把路壓得非常平順堅實,以前走路需要一個多小時,現在開車只需要20分鐘就夠了。

 

“塞外明珠”逐漸恢復昔日光彩

 

烏梁素海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既是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譽。曾經的烏梁素海水草豐美、碧波盪漾、候鳥翔集,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後,當地城鎮污水、工業廢水和農田退水排入烏梁素海,使烏梁素海水體受到污染,生態功能退化,生態環境問題突出,2008年,烏梁素海水質變為劣Ⅴ類。

 

為改變烏梁素海面貌,2019年5月,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修復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包含烏蘭布和沙漠治理(沙)、烏拉山南北麓林草生態修復(林草)、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山)、烏梁素海海堤綜合整治(湖水)、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污染綜合治理(田)等5種業態、9個子工程,工程難度大、治理種類多、施工環境艱巨。

 

一體化、系統化修復是烏梁素海生態綜合治理的邏輯起點。中建一局通過荒漠化治理穩固沙丘、林草修復改善區域土壤及氣候條件,鞏固治沙成果;通過修復礦山環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證植被覆蓋度,減少區域土壤沙化;通過海堤治理還原水體生態,保證水體安全,讓烏梁素海這顆“塞外明珠”逐漸恢復昔日光彩,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塞外明珠恢復昔日光彩,全國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復工程成效顯著

 

治理前的烏蘭布和沙漠荒漠化嚴重,生態系統失衡,可耕地面積不斷縮小,自然條件惡劣。中建項目團隊創新研製輕型壓草覆沙機械,以機械壓沙為主,輔助以人工壓沙,恢復自然植被。

 

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修復項目西區總工程師牛東介紹,項目團隊在沙漠中鋪設草方格約3100萬個,種植梭梭樹等苗木1500萬株,鋪設沙漠道路160公里,並通過創新研發兩大治沙“神器”,進行沙漠治理。

 

如何改善山林生態建設?項目團隊採用林草結合的修復模式,通過種植山桃、山杏、酸棗、蘋果,飛播花棒、楊柴、籽蒿形成生態型防護網,增加區域森林植被面積2.3萬畝。

 

針對林草修復,項目團隊通過兩大“神器”保駕烏拉山生態建設,一是開展精準化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系統研發,結合土壤水分監測系統,構建基於不同植物不同生長時期水分、養分需求的全自動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實現精準灌溉。二是首創飛播造林新方式——無人機飛播,萬畝飛播拋撒綠色。

 

項目通過改造播撒系統、為無人機安裝播撒口、結合飛行高度計算播撒角度、對播撒口進行切割打磨,最終達到了可行性要求,無人機飛播面積1萬餘畝,相當於1000個足球場。

 

“以前我們這個地方,一年幾乎300天吹西北風,蘇集沙地在我們的北面,大風吹得慢慢南移,草場都沙化了,再過些年可能我們就養不了羊了。”烏拉特前旗牧民烏日更達萊説。

 

如今,放眼望去,烏拉特前期是風吹草地現牛羊的美好畫卷。

 

“天上飛得是播種的無人機、地上跑得是植樹種草的大機器,還有上千人的工人朋友和我們一起勞動。現在的草場一天比一天綠,草一天比一天長,羊吃得好,我們的收入也上去了,生活也變好了。牧民烏日更達萊説,綠水青山就是他們的希望。

 

每年可減少100萬立方米的黃沙流入黃河

 

由於曾經無序的鐵礦開採,導致當地水土流失、草場沙化十分嚴重,水質受到污染。項目團隊通過採用削坡,三聯防護技術以及崩塌體清理、防護堤導流、泥石流物源鎮壓清運、生態修復等三重治理方式,恢復礦山植被、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消除地質災害。

 

如何推動礦山地質修復?中建一局項目團隊採用地質災害治理、礦山環境治理、礦山生態修復“三重”治理方式,對668個露天採坑、827個廢石 (渣) 堆、112 處工業廣場、20 處重點地質災害點開展治理工作,面積達到58平方公里。

 

治理前的烏拉山同樣生態破壞嚴重。為有效開展林草修復工作,項目團隊將防護林與經濟林相結合進行種植,形成林草結合生態型防護網。項目團隊完成區域森林植被3.3萬畝的種植,有效減少區域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烏拉山南北麓生態建設和生態安全水準。

 

通過植樹種草,讓青山綠水再現。項目團隊結合區域自然條件和原土地利用情況,對經過此前物理修復的邊坡進行無人機播撒耐寒草籽,使得植被、地貌景觀和土地功能得以恢復,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

 

治理前,烏梁素海海堤路被湖水和山洪沖蝕嚴重。項目團隊進行綜合整治,保障了烏梁素海海堤安全,改善了當地管理運行條件。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烏梁素海水質由劣Ⅴ類提高到整體Ⅳ類,水體由輕度富營養狀態改善為中營養狀態,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

 

2022年10月,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修復項目進入整體驗收階段,項目累計完成沙漠治理面積4.8萬畝,修復礦山面積58平方公里,修復林草3.3萬畝,完成海堤路修繕68.76公里。

 

塞外明珠恢復昔日光彩,全國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復工程成效顯著

 

項目完工後,將使“北方防沙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每年可減少100萬立方米的黃沙流入黃河,使黃河中下游水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並推動流域內3.7萬人口增收。

 

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東區項目經理張富成表示,“回想建設歲月,與風沙鏖戰,和星辰相伴,我們親眼見證了漫漫黃沙變成茫茫綠野、‘沙進人退’變成‘綠進沙退’。今後,我們將把烏梁素海的修復經驗拓展到更多生態工程建設中去,讓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

 

今年是中建一局成立70週年,中建一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中建力量,讓偉大祖國的綠水青山“顏值更高”、 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參考消息網轉載自國資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