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 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近日,由中國民營經濟50人談主辦的“落實《意見》 提振信心”座談會在京舉行。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表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下稱《意見》)的發佈給廣大民營企業吃了“定心丸”,提振了民營經濟發展的信心,廣大民營企業家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莊聰生認為,《意見》有許多新舉措、新亮點,其中有六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並建立投訴和處理回應機制;二是將政府失信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三是完善拖欠賬款清理與審計、督察、巡視等制度的常態化對接機制;四是健全冤錯案件有效防範和常態化糾正機制;五是對初次違法企業危害後果輕微的依法不予行政處罰;六是構建民營企業源頭防範和治理腐敗的體制機制。

 

“在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鬥的關鍵歷史時刻,《意見》的發佈,如同給廣大民營企業吃了‘定心丸’,使廣大民營企業家感到民營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來了。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廣大民營企業家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澤民説。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黃劍輝用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反響積極、提振信心來形容《意見》的重要意義。光彩基金會副會長、四川大陸集團董事長楊大陸則對“一視同仁”四個字尤為看重。他表示,在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方面,《意見》強調了全面落實公平競爭的政策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健全公平競爭制度框架、政策實施機制,堅持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強化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反壟斷執法,未經公平競爭不得授予經營權等。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王忠明説,市場經濟崇尚競爭,民營經濟從來不怕競爭。市場經濟有風險偏好,民營企業從來都是在風險和抗爭中發展壯大的。市場經濟追求法治,一個真正尋求健康發展的民營企業也最喜歡法治環境。因此,落實《意見》提出的“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民營企業有希望實現更大幅度健康發展、高品質發展。

 

大成企業研究院院長歐陽曉明提出,《意見》指出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全面落實公平競爭的政策制度,在政策支持上要一視同仁。為此她建議,通過立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基本權利和地位,充分體現國家政策連續性。原國務院參事陳全生也提出,實踐是理論的基礎。有了正確的、客觀的、全面的認識,應該有理論上的突破、創新,有進一步的思想解放。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創始會長陳劍建議,落實《意見》提出的各項任務,需要建立一個責任清單和跟蹤反饋機制。對每一條都應有實施責任清單,每一條都要有相應責任主體,確保《意見》落到實處。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強調,要深化理論研究,為促進壯大民營經濟提供真正的理論依據。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潘士遠認為,大型民營企業是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重要節點。當前,我們的結構性減稅降費,規模上主要聚焦小微企業,理論上主要是支持製造業,環節上主要鼓勵研發。應該進一步明確大型民營企業的減稅降費政策,完整體現政策導向性。

 

大成企業研究院副院長陳永傑提出,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複雜,落實《意見》,民營企業家自己首先要有所作為。北京湖州商會會長、浙江珍貝集團董事長邱淦清認為,民營企業想要立住腳,首先要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來改善,需要不斷學習,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全國工商聯、各商協會等組織的學習機會。

 

中國經社理事會原副主席、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楊崇匯表示,《意見》的政治性、政策性、現實性、針對性非常強,當下必須要認真研究如何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意見》精神。要堅持從我做起,以實際行動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做出積極貢獻。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加寬鬆的社會氛圍,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對企業多頭檢查與干預。同時,幫助民營企業借助互聯網與各級政府的招商引資平臺,加強推進企業自身發展與尋求合作相結合,著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在開拓進取中不僅要讓自己活下來,還要能培養出“人無我有”的新優勢,以適應國家高品質發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指出,《意見》重在構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係。特別強調企業依法經營、依規經營。政府也要依法行政,法無授權不可為。有為、依法、有效的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就有了更為充足的保障,實現黨的二十大定下的宏偉目標,就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與會人士指出,企業要有為,首先要在市場上站得住腳。那些有科技含量的企業、産品有市場需求的企業會繼續向上發展;那些過時、落後、低品質、高污染的企業,一定會往下走,有的甚至可能會被淘汰。因此,民營企業界在迎接《意見》精神帶來的推動力之際,也要做好心理準備,經濟發展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發展好自己的企業是根基。同時,要引導民營企業踴躍投身光彩事業和公益慈善事業,參與應急救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標簽: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