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封閉“溫室”提升不了歐洲電動汽車競爭力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3-09-15 10:58:48 | 來源: 環球時報 |
説句實話,當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前幾天的德國慕尼黑車展大放光彩的時候,我們就聽到了一些羨慕乃至嫉妒的聲音。但沒想到,歐洲的反應竟然會如此“破防”。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歐盟的這個決定令人遺憾,因為它雖然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但卻慌不擇路地找錯了方向,更沒有開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子。
歐盟啟動這項反補貼調查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稱中國電動汽車獲得“鉅額國家補貼”,人為壓低價格扭曲了歐洲市場,這不符合事實。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售價遠高於中國國內,而歐洲一些電動汽車在中國市場的售價卻低於在歐洲的。中國電動汽車目前在歐洲市場的佔有率並不算高,但發展勢頭挺猛的,這與補貼根本沒有關係。中國各電動汽車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和創新,壓低成本並提高了各方面的品質,真正做到了“物美價廉”,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無論對歐洲消費者還是歐洲各大車企來説,中國電動汽車都不是“狼來了”,而是有利無弊的。歐洲自己産的電動汽車都賣得很貴,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入,讓歐洲消費者有了更多更好更划算的選擇,這是看得見的實惠。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打擊,必然對歐洲百姓所擁有的這個實惠造成損害。
一名歐盟外交官對媒體表示,“我們不能失去自己的汽車行業。”這句話點破了歐盟此舉的真實用意: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歐盟聲稱要“保護”歐洲的汽車産業,但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最後都被證明起不到保護的效果,結果得不償失。歐洲傳統汽車業很強大,躺在相對舒適區裏已經很多年了,這也使得其對電動汽車研發創新的動力不強,從而缺乏競爭力。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走出舒適區,在充分競爭的市場裏提高自己産品的競爭力。
如果連通過正當競爭贏得市場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那麼歐洲電動汽車的競爭力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把電動汽車産業養在溫室裏,永遠不會壯大變強。中國電動汽車對歐洲電動汽車産業就是催人奮進的動力和鞭策,貿易壁壘絕對彌補不了創新差距,只會讓差距進一步擴大。
正像中國商務部回應的,中歐汽車産業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因此傷中就是傷歐。中國市場已成為眾多歐盟車企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為歐洲車提供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在德國的馬路上看一看,行駛的大多是德國車,在法國馬路上行駛的則大多是法國車,日本韓國也是這樣。但中國馬路上世界各國的車都有,這很直觀地體現出中國市場的開放度和多元性。這一切都應該得到歐洲的珍惜和重視。
人與人交往講究心換心,中歐應該為雙方電動汽車産業共同發展創造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共同致力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的努力。尤其是歐盟自己本身也是保護主義的受害者,美國去年出臺的《通脹削減法》也是用類似的手法,試圖保護本土産業,當時在歐洲引起了激烈反對,認為“是美國人在背後捅了我們一刀”。如今,歐盟用同樣的思路應對外來競爭者,它應當為自己今天的決定感到羞愧。
馮德萊恩在13日的講話中提到光伏産業的例子,宣稱“歐盟沒有忘記中國不公平的貿易手段對我們的太陽能工業産生了怎樣的影響”。光伏倒的確是個值得回顧的例子。2013年歐盟曾效倣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電池板徵收反傾銷關稅,理由同樣是“不公平補貼”。但結果是,缺乏競爭的歐洲,光伏産業萎靡不振,很多公司因為要繞道其他地方進口中國産品,反而增加了成本。
今天再回過頭看,我們能從光伏的“教訓”中得到的是兩點啟示:一是競爭力不是保護出來的,一味搞圈地運動往往適得其反;二是在貿易上的分歧和爭端,最終還是需要依靠雙方共同協商解決。我們希望歐盟能從光伏的事例中讀取正確的信息,多聽聽企業界的聲音,少一些政治化解讀,這才是發展的正道。畢竟,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 鳥籠裏飛不出鋼翅雄鷹。
相關新聞
- 2023-09-14商務部:敦促歐盟從大局出發 與中方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抵達莫斯科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2025-05-08
- 兩岸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福建一季度利用台資6.4億美元2025-05-09
- 歐盟將對美國關稅準備反制措施並向世貿組織提出訴訟2025-05-09
- 多項指標刷新紀錄 廣交會彰顯中國外貿底氣2025-05-09
- 2025兩岸(廬山)青年交流發展大會開幕2025-05-09
-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部省際工作會議在福州舉行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