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激烈鬥爭的領域,中國幹了一件漂亮事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3-09-21 16:37:00 | 來源: 新華網 |
(一)
這是一個激烈鬥爭的領域,也是一個高度敏感的領域。
哪個領域?
人權!
我們也不用回避,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人權都是西方指手畫腳的抓手,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比較被動,有一種挨罵難還手的尷尬。
但形勢也在發生變化,9月20日,中國就幹了一件漂亮事。
這一天,在意大利首都羅馬,開了一場名為“中歐人權研討會”,探討的主題就是“現代化與人權文明多樣性”。
我很榮幸也到現場參加,線上線下,有來自中國等16個國家的130多名代表。很多是國內法學領域的權威學者,還有不少外國的知名專家。
你沒看錯,人權研討會,在羅馬召開。
現場的會議室,坐得滿滿噹噹,不少人只能站著。
而且,在臉譜、抖音等國內外社交平臺,研討會全程直播。
西方認為我們會回避不談,但我們偏偏大聲談,到羅馬來談,公開來談,討論討論現代化和人權文明的多樣性。
這樣的開放,這樣的自信,坦率地説,感覺還是很不尋常的。
在現場,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白瑪赤林就説: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權事業的發展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日日精進、久久為功,在此,我也向各位嘉賓真誠發出邀請,歡迎大家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中國發展的日新月異和人權保障的實踐。
説我們人權不行?
你們實地來走一走、看一看嘛。
肯定,百聞不如一見。
什麼是鬥爭藝術?
這就是鬥爭藝術。
研討很熱烈,印象很深刻的,是意大利前司法部長、羅馬大學法學院迪利貝托先生的出場。
雖然就在羅馬,老先生卻沒有到現場,視頻參加了。
為什麼?
當他出現在螢幕上,全場都笑了,因為他左眼還貼著兩條膏藥,沒有像朔爾茨一樣戴黑眼罩,但左眼同樣挂了彩。
但即便這樣抱病在身,為什麼迪院長還要出席?
就是對這個研討會的特別看重。按照迪利貝托的説法,因為這樣的學術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溝通形式,為中國和歐洲構建了很好的橋梁。
用他的話説,我們之間不能築墻,要多溝通,中國和意大利其實都承認文明的不同,我們需要求同存異,尋找共同合作的目標。
不得不説,他眼睛有恙,但眼光卻很獨到。
這樣的研討,確實引發強烈的共鳴。
什麼是人權?
相信100個人眼中,可能有100個人權概念。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對很多國家來説,人權首先是生存權和發展權。
沒有生存,人權何在?
沒有發展,人權有啥?
沒有對比,就更看不到進步。沒有公正,又何談人權?
在羅馬舉行的論壇,中國在脫貧攻堅上的巨大成就,世界人權領域存在的雙標,讓與會的外國嘉賓感慨不已。
(二)
這次論壇,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還有來自英國上議院議員戴維遜勳爵的發言。
他就坦陳,英國一些政黨派別,特別喜歡用人權的字眼,來攻擊其他國家的政黨,他們總是發號施令其他國家遵守人權,但自己卻又拒絕遵守其中的觀念,這是怎樣的諷刺?
還有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先生,他講了自己這次在羅馬觀察到的三個現象。
1,歐洲很臟,羅馬很臟,按照王文的説法,以中國的評選標準,羅馬是評不到文明城市的;2,歐洲很貴,普遍物價比北京至少貴了二三倍,但意大利人收入也不算很高;3,歐洲很多設備老化了,大街上幾乎看不到新能源車,但在中國,新能源車隨處可見。
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他現在更擔心歐洲人的人權,所以,我們都要避免無知,避免傲慢,要相互尊重人權的發展。
他的“批評”,多少有些調侃的成分,也算是諍友的一種告誡吧。
最後,三點我個人的看法吧。
第一,還是要正視人權。
真的,人權不是西方的專利,應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權利。坦率地説,每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在人權上都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其他國家不管,但對我們來説,還是要正視,要取長補短,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這個問題上,越是回避,西方越會妖魔化,我們就會越被動。
在人權問題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斷取得進步,我們就會更主動,我們應該也有這個充分的自信。
第二,還是要善於鬥爭。
説實話,在當前這個複雜的世界,敢於鬥爭,很難,善於鬥爭,更難。
但這更是考驗水準和能力的時候。
人權領域很敏感,是西方抹黑我們的一個重要抓手,但恰恰是我們,取得了讓世界驚艷的人權進步,尤其是脫貧的歷史性成就。這讓全世界都讚嘆不已。
什麼是德政?
我總覺得,這就是最大的德政!
我們就應該坦坦蕩蕩地説出來,通過各種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看到我們人權的進步,反擊某些人的不實指控。
所以,我看到,在現場,很多外國專家對中國的脫貧讚不絕口。
世界人民的眼睛,畢竟是雪亮的。
第三,還是要自信坦然。
我看到,這次會議的組織方就很用心,基本都是一個中國嘉賓,然後一個歐洲嘉賓,現場有交鋒,有觀點的碰撞,但更有共識和共鳴。
就要這樣主動出擊,設計好話題,讓全世界想一想,人權到底怎麼樣?世界還需要怎樣做?
這次論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讓外國朋友大膽地講,講他們對人權的理解和認識,講他們國家人權的進步和挑戰,也講他們對中國人權的看法和建議。
更重要的,這種第三者的眼光,更讓世界看到我們的進步,當然,還有我們的一些不足,以及我們還能為世界做什麼貢獻?
中國人權研究會秘書長唐獻文,在英文演講中,更是提到了兩句名言。一句是西方的格言: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句是中國的成語:殊途同歸。
人權就應該這樣,這個世界,沒有唯一的標準,但可以相互借鑒,從而推進世界的人權進步。
我聽了很多嘉賓的發言,感覺最集中的意見,還有一個,就是對西方傲慢和偏見的反感。
這也不僅僅局限於人權領域。
意大利國家研究院國際法研究所前所長馬塞利就説,歐洲一些人總喜歡居高臨下,比如,在電動汽車上,他認為中國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歐盟領導人最近卻在威脅要制裁。
“這是非常可悲、可憐的威脅,她仿佛自己是世界主人一樣。”他調侃。
(牛彈琴微信公眾號)
相關新聞
- 2023-09-21“2023·中歐人權研討會”在羅馬舉行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抵達莫斯科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2025-05-08
- 兩岸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福建一季度利用台資6.4億美元2025-05-09
- 歐盟將對美國關稅準備反制措施並向世貿組織提出訴訟2025-05-09
- 多項指標刷新紀錄 廣交會彰顯中國外貿底氣2025-05-09
- 2025兩岸(廬山)青年交流發展大會開幕2025-05-09
-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部省際工作會議在福州舉行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