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有了路線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11月22日發佈《關於加快建立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國家産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基本建立。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意見》印發實施,將有利於推動産業升級,促進綠色消費,提升中國外貿産品競爭力。

 

逐步建立核算規則和標準

 

什麼是碳足跡?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産品碳足跡屬於碳排放核算的一種,一般指産品從原材料加工、運輸、生産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産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産企業和産品綠色低碳水準的重要指標。近年來,一些國家逐步建立起重點産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制度,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也將産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

 

《意見》提出了近期和中期建設目標:

 

到2025年,國家層面出臺50個左右重點産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一批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初步建成,國家産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跡核算和標識在生産、消費、貿易、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顯著拓展,若干重點産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實現國際互認。

 

到2030年,國家層面出臺200個左右重點産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一批覆蓋範圍廣、數據品質高、國際影響力強的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基本建成,國家産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全面建立,碳標識得到企業和消費者的普遍認同,主要産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保障。

 

在先行先試方面,《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根據自身實際,對國家公佈的核算規則標準之外的産品先行開展規則標準研製,條件成熟的可適時納入國家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推進産品碳足跡認證試點建設。

 

系統部署五方面重點任務

 

聚焦中國産品碳足跡管理的短板弱項,《意見》系統部署了核算規則標準、背景數據庫、碳標識認證制度、碳足跡應用場景、國際銜接互認等五方面重點任務,構建起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總體框架。

 

制定産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加快制定産品碳足跡核算基礎通用國家標準,明確核算邊界、核算方法、數據品質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組織有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制定重點産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

 

建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行業主管部門可根據工作需要建立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為企業開展産品碳足跡核算提供公共服務。鼓勵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科研單位依法合規發佈細分領域背景數據庫,支持國際碳足跡數據庫據實更新相關背景數據。

 

建立産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國家層面建立統一規範的産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研究制定産品碳標識認證管理辦法。鼓勵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自願開展産品碳足跡認證。

 

豐富産品碳足跡應用場景。充分發揮碳足跡管理對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促進作用,幫助企業查找生産和流通中的碳排放管理薄弱環節,挖掘節能降碳潛力。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碳足跡較低的産品。

 

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互認。加強國際碳足跡方法學研究,充分發揮雙多邊對話機製作用,加強與國際相關方的溝通對接,推動與主要貿易夥伴在碳足跡核算規則和認證結果方面銜接互認。

 

推動産業升級和綠色消費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意見》印發實施後,將有利於推動産業升級,助力企業節能降碳。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確立降低産品碳足跡的導向,有助於生産企業系統掌握各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準,進而有針對性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提高生産工藝和技術裝備綠色化水準,持續降低産品碳足跡。

 

有利於促進綠色消費,擴大低碳産品供給。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有利於通過清晰直觀的産品碳排放數據,引導和激勵公眾更多選擇低碳産品。綠色低碳産品消費需求傳導至生産端,還將促進形成綠色生産和消費的良性循環。

 

有利於妥善應對貿易壁壘,提升外貿産品競爭力。建立中國自主的碳足跡管理體系並加強國際對接,企業可自願委託國內或國際機構開展碳足跡核算認證,據實測算産品實際碳足跡,避免參數被高估損害企業利益,同時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如何確保政策有效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強碳足跡核算規則研究和標準研製,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商用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設,引導金融機構逐步建立以産品碳足跡為導向的企業綠色低碳水準評價制度。同時,在能力建設方面,建立産品碳足跡管理專家工作組,為各項重點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中國品質認證中心有關專家認為,《意見》為全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提出明確目標,相關舉措尊重客觀實踐規律,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徐佩玉)

標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