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評理|美國消費者正在為政府的“脫鉤”操作買單

和評理|美國消費者正在為政府的“脫鉤”操作買單

 

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美國政府的“言行不一”。儘管多次重申無意“與華脫鉤”,但實際行動中,美國政府卻從未停止過“反向操作”。

 

近日《南華早報》發表的一系列報道顯示,美國政府正在要求中國香港出口商遵守“不成文的規定”,即不得在中國內地或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註冊公司,而必須在新加坡註冊,否則將受到美國的全面抵制,即使這些出口商已經將工廠由中國內地遷移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必須遵守這一規則。

 

根據所謂的“不成文規定”,如果出口商在中國內地或者中國香港註冊公司,那他們將不會得到來自美國的任何訂單。

 

這種操作,無疑是要與華盛頓方面的戰略保持一致,即以所謂的“實現進口來源多元化”為藉口,打著維護“國家安全”的旗號,來讓中美經濟貿易關係“脫鉤”。

 

美國政府試圖迫使企業將産業鏈移出中國,但由於中國已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要想在徹底擺脫中國參與的基礎上實現産業鏈的所謂多元化,絕非易事。

 

中國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完整供應鏈體系以及相對最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不僅如此,在中國,高品質勞動力龐大充足,基礎設施構建完善,且生産運行極為高效。

 

因此,美國政府的所謂“不成文規定”,其實是讓美國的進口商陷入了兩難。一方面,由於供應商來自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所以他們不能從這些中國的供應商處進口,但另一方面,他們實際的選擇又很有限。

 

在上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美國企業表現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此次展會上註冊的境外參展商中,美國參展商佔到25%,這也反映出廣大美國企業對所謂“脫鉤”戰略的真實態度。

 

實際上,借助在海外市場,包括在中國市場的佈局,美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收穫了最多的利益。即便目前美國要求中國香港出口商在新加坡或其他中國以外的國家或地區註冊,這一做法帶來的實際影響,恐怕也並不能如美國所願。美國的“脫鉤”做法,早已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也與經濟全球化的整體趨勢逆向而行。

 

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的發展走向,不是華盛頓的意志就能決定的。美國政府的做法,只會為全球經濟體系製造毫無必要的負擔,而為這一政策買單的,還是美國的消費者們。

 

本文譯自《中國日報》12月6日社論

 

原標題:American consumers paying ‘decoupling’ price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編譯:涂恬 編輯:李海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