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諮詢公司審計結果顯示:大眾新疆工廠沒有“強迫勞動”

“我們沒有在員工中找到任何‘強迫勞動’的跡象或證據。”英國《金融時報》5日引述的這句話來自德國聯邦政府前人權事務專員馬庫斯·洛寧,他創立的諮詢公司與深圳一家企業的兩名中國律師共同完成了對德國大眾汽車在中國新疆的工廠的審計。德國《南德意志報》6日稱,人權活動人士近年來批評大眾在新疆的工廠存在“強迫勞動”,如今,“解脫應該來臨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眾被迫“自證清白”反映出歐盟內部的很多矛盾,包括各國之間在利益獲得感上存在差異。

 

據路透社5日報道,大眾汽車稱,審計團隊是按照SA8000標準開展工作的,這一標準是基於國際人權原則的管理體系標準,評估涉及童工、強迫勞動、健康、安全等8個領域。《南德意志報》引述洛寧的説法稱,他的員工在提前登記後可以自由進入工廠。他們檢查了全部197名員工過去3年的勞動合同和工資支付情況,並進行了40次訪談。 所有人都已直接受雇至少4年。“員工的工資高於平均水準,而且工作量較少。”洛寧5日在沃爾夫斯堡公佈調查結果時表示。大眾汽車的法律總監曼弗雷德·杜斯強調,該公司只持有工廠的少數股權,上汽集團持多數股權,審計必須經過上汽集團同意。

 

德國諮詢公司審計結果顯示:大眾新疆工廠沒有“強迫勞動”

位於烏魯木齊市的上汽大眾(新疆)汽車有限公司(資料圖)

 

針對大眾汽車的審計結果出爐後,德國輿論反響強烈,《明鏡》週刊、德國電視一台、《法蘭克福彙報》等主流媒體6日紛紛進行較為詳細的報道。“大眾中國工廠被調查——無違規行為”,《明鏡》週刊6日稱,“一次獨立審查應該帶來平靜”。德國RTL電視臺6日説,該公司委託的審計員就新疆的人權狀況提交了一份措辭積極的報告。

 

近年來,大眾汽車因在新疆設工廠而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德國《商報》提及,在去年夏天召開的股東大會上,投資者對工廠的運營提出批評。路透社稱,今年2月,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參觀位於新疆的工廠後表示,沒有看到“強迫勞動”的跡象。但他的表態遭到一些人權組織的質疑。《南德意志報》説,針對大眾、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總部位於柏林的非政府組織“歐洲憲法與人權中心”今年6月向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出口管制辦公室(BAFA)提出申訴,指控它們未能提供證據證明自己充分應對了新疆供應商“強迫勞動”的風險。

 

“德國長期以來被視為歐盟內部與中國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國家,”崔洪建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歐洲輿論渲染大眾汽車存在‘強迫勞動’的一個原因是,它滿足了歐盟內部一些國家施壓德國的願望——它們認為只要德國立場發生變化,就能為歐盟形成一致的對華強硬立場打下更好的基礎。”崔洪建還認為,大眾汽車等大型企業之所以成為被針對的目標,是因為它們在國外的發展引發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排斥心理。

 

《南德意志報》分析説,此次審計結果可能有助於BAFA處理針對大眾汽車的投訴,並可以為其他德國公司提供範本,因為大眾汽車並非是面臨這一指控的唯一公司。但在崔洪建看來,政治化氛圍已滲透到歐洲各個領域,針對大眾的審計結果出爐只意味著“新疆人權問題”炒作在某個層面告一段落,只要有歐洲國家“認定中國依舊存在該問題,並擔心中國的經濟競爭力有可能全面超過歐洲,對其構成威脅,那麼所謂‘強迫勞動’議題仍然會時不時發酵”。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標簽: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