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北歸”尋根:古城在重建 我也在“重建”

不管是華燈初上的臺兒莊還是煙雨朦朧的臺兒莊,每一種都曾出現在鬱馥馨的夢裏。從不是“一見鍾情”到紮根這座城,鬱馥馨表示:“古城在重建,我也在‘重建’。”

 

1938年發生的臺兒莊大戰,讓位於山東省棗莊市的臺兒莊古城遭受重創,城市被炮火摧毀殆盡。2008年,臺兒莊古城傳出恢復重建的消息,激起了台灣作家鬱馥馨“北歸”的想法。

 

“我對臺兒莊的第一印像是‘小’,但感覺這裡的人很親切,讓人有種歸屬感。”鬱馥馨説,重建後的古城深深吸引著她,總有一種聲音呼喚她來臺兒莊。

 

據鬱馥馨回憶,她的父親1948年從臺兒莊去往台灣,後成為當地著名的童話作家。她出生在台灣南投縣,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一名作家。2010年她來到臺兒莊定居。“‘南渡北歸’這個詞概括了我和父親兩代人截然不同的生命線。”

 

“我的父親在臺兒莊長大,他的鄉愁非常濃重,而我來到這裡,完全是命運的安排。”鬱馥馨説,其實臺兒莊和南投縣有相似之處,兩座城市都很寧靜,也是她選擇留下的原因之一。

 

穿梭于臺兒莊古城,處處流淌運河文化,而鬱馥馨祖上也與運河密不可分。由明朝末年商人鬱守然、鬱燦然所建的郁家碼頭坐落于臺兒莊古城,郁家通過運河販賣糧食、絲綢、茶葉等商品,是臺兒莊四大富戶之首。

 

“我也是偶然得知古城挖掘出郁家的歷史。看著郁家碼頭的有關史料,我感覺自己找到了根。古城就好像同我的生命連在一起,在這兒可以開啟新的生活。”鬱馥馨説。

 

鬱馥馨認為,人間最難剪斷的是血脈,她的身上流著臺兒莊人的血,夢裏都有臺兒莊的身影。她在散文《我的古城我的夢》中寫道:“好像在風裏漂泊慣的人,忽然有了依歸,感覺一種莫名的力量在慫恿你趕快落地為安。”

 

“臺兒莊是夢開始的地方,在古城待過的人,再走出去一定會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鬱馥馨説,《我的古城我的夢》記錄了她追夢、尋根的歷程,而她創辦的雜誌《天下@第一莊》,則收錄了她對古城的愛,其中還不乏名家撰寫的有關臺兒莊的文章。

 

談及雜誌為何取名《天下@第一莊》,鬱馥馨説,中間加個@,感覺整個雜誌都活潑起來了,其中@也有“E-mail”的意味,寓意著將臺兒莊的故事從“第一莊”傳播到全天下。

 

除了辦好雜誌,鬱馥馨還致力於促進海峽兩岸的交流。2009年,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落戶山東臺兒莊,鬱馥馨也加入到基地的建設中來,先後組織了文化、經貿等相關交流活動,為兩岸交流搭建平臺。回台灣時,她還將自己創辦的雜誌送給親朋好友,讓他們了解臺兒莊的歷史文化。

 

如今,鬱馥馨依舊筆耕不輟,用文字講述臺兒莊的故事,吸引無數遊人前來觀賞古城風韻。“我也希望那些在外漂泊的遊子,都能早點回到故鄉,尋到自己的根,讓靈魂有所依。”鬱馥馨説。(完)作者 呂妍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