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江:兩岸出版風雲見證者

1993年初春的一個清晨,一架飛機從香港出發,落地台灣桃園。時任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下稱“中圖公司”)總經理陳為江和同伴走下舷梯,應約而來的他第一次踏上寶島。

 

這個約定緣起于1988年。當年以台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副秘書長陳恩泉為主要代表的台灣出版界人士繞道香港、日本來大陸參加書展,成為兩岸出版業交流合作的起點。五年後,就在陳為江訪台前後的一段時間內,大陸出版界人士陸續前往海峽對岸,為同道的雙向互動再寫新篇。從單嚮往來到雙向交流,從融化堅冰到融合發展,兩岸出版界自破冰至今已有35年,彼此經歷了發展規模的消長變化,如今技術變革的機遇與挑戰迎面而來,更盼攜手向前。陳為江是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

 

近日,年近90歲的陳為江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他記憶力甚佳,思維敏捷,回憶往日細節總能信手拈來,“我十分高興地看到,不管兩岸政治關係如何變化,兩岸出版界的友誼始終牢不可破、歷久彌堅”。

 

破冰之旅

 

翻看陳為江的履歷,考入清華大學後留學蘇聯、推動創辦中國國家遙感中心、創立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下稱“圖博會”)……引人注目之處數不勝數,但這位20年間八次率團訪問台灣的老人,最珍視自己在兩岸出版交流中的經歷。

 

1987年臺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陳為江記得,當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訪問美國,表達了希望兩岸進行文化交流的願望,受到台灣文化界、出版界關注。

 

1988年9月,台灣出版人士的身影就出現在第二屆北京圖博會上。圖博會規模大、層次高,常吸引中外大型出版商參展,創辦者正是從中國國家遙感中心主任履新中圖公司總經理不久的陳為江。

 

陳為江與跨海而來的客人首次見面,全程陪同參觀,賓主一見如故。他回憶道,“兩岸隔海相望幾十年,難免有隔閡和傷痛。但大家不談過去不愉快的事,氛圍非常融洽。”

 

是次,兩岸出版界商定,同年10月在上海舉辦海峽兩岸圖書展覽,邀請台灣出版業者攜書參展。這便是至今為兩岸出版界樂道的“破冰之旅”。

 

連續參加三屆圖博會後,台灣出版業也盼望大陸同業赴臺看看。應時任台灣華一書局總經理邱志賢之邀,陳為江于1993年成行。

 

陳為江回憶,他辦理入臺手續的資料需經台灣海基會、陸委會和彼時的“新聞局”等部門“五堂會審”。所幸他此前在交流活動中與台灣有關方面人士已有所接觸,審批流程還算順利。當時兩岸尚未直航,自大陸赴臺需先至香港換取證件,次日再乘機前往台北。

 

當陳為江一行走出接機大廳,前來迎接的除了邱志賢,還有不停閃爍的閃光燈——《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媒體記者也來了。在機場至酒店的路上,台灣記者隨車採訪,請陳為江介紹大陸出版業發展情況,講講大陸的新面貌,也祝他此訪成功。

 

當晚,台灣“八大報係”聯合隆重宴請陳為江一行。時年80歲的《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特意叫來子女,交待他們一定要和大陸搞好關係,連連説道,“我們兩岸是一家”。

 

在臺期間,陳為江參加了台灣遠流出版公司舉辦的《柏楊版資治通鑒》發佈式,主辦方安排他與蔣緯國坐在一起。二人短暫交談,氛圍友好。陳為江記得,蔣緯國問起大陸生活怎麼樣,改革開放是不是搞得很好,他一一回答;他也向蔣緯國談了此行感受。對於作家柏楊,陳為江則評價:“儘管讀者對其書籍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他一如既往是兩岸出版交流中的積極分子。”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當時台灣經濟的繁榮也體現在出版業的壯大。坐落在台北市重慶南路的書店一條街,每家店面都有相當規模,一些大套書售價兩萬至三萬元新台幣,銷量竟以千計,陳為江深感震撼。看到出版社高大的辦公樓內燈火輝煌,一派欣欣向榮,陳為江心想,“大陸出版社也要千方百計迎頭趕上”。

 

在這一年,兩岸出版人士互訪蓬勃而起,出版交流取得突破性進展。同年5月,以許力以為首的大陸出版代表團訪問台灣,兩岸出版界簽訂了互辦書展的協議,推動大陸出版“走出去”邁出重要一步。

 

回北京後,許力以親自到中圖公司找陳為江,建議中圖承辦1993年底在北京舉辦的台灣書展。那時距書展舉行已不到半年,時間緊迫且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卻沒有任何經濟收益。這很有可能是一件“出力卻賠大錢”的事,但陳為江看重兩岸文化交流對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一口答應下來。經緊張籌備,書展設100個展位,受到民眾歡迎。閉幕後,展出的兩萬餘種台灣圖書全部由臺方贈予北京大學圖書館。

 

1994年,輪到大陸書展在台北舉行,大陸出版業者亦踴躍報名。3月底,陳為江率99人組成的大陸出版業代表團再度赴臺,一下飛機就看到上百位台灣同業拉起條幅歡迎;為便利參訪團,入境窗口更是開放了10個通道、僅用10分鐘就辦完全團入境手續。

 

在台北“中央圖書館”舉辦的書展開幕式上,陳為江將大陸181家出版社的1.7萬種、2.6萬冊參展書籍贈予該館。那是大陸出版物第一次大批量集中與台灣讀者見面。儘管當時大陸四百餘家出版社與台灣千家的規模相差甚遠,但帶去的書籍量大面廣、五花八門,能讓台灣民眾多角度了解大陸。

 

此後,兩岸合作出版洽談會、圖書訂貨會、海峽兩岸圖書展覽等活動接連不斷,版權合作“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兩岸每年引進和輸出的版權貿易都數以千計,成為各自版權進出口貿易的重要份額。

 

2000年初,從中圖公司退下來的陳為江受邀擔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版協”)常務副主席,他將兩岸出版交流項目列入版協的重要議程,組織了每年舉行的華文出版聯誼會議,力促兩岸青年人才交流,其間四次訪問台灣,與台灣出版協會原理事長陳恩泉一起,組織了幾乎所有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舉辦的出版交流活動。

 

友情歲月

 

廣交朋友、真誠待人,是陳為江的人生信條。他與接待過的許多台灣出版界人士都結下了長達半輩子的友誼。

 

兩岸出版界剛開始接觸時,邱志賢與陳為江格外投緣,常喊他“舅舅”。陳為江説,“我比他大十幾歲,他把我看作親人,這份‘親情’我一輩子也不會忘”。

 

大陸出版界的組團訪台之行,也正是陳為江和台灣好友一手促成。在台灣,大陸代表團總是受到熱情接待,令陳為江應接不暇。他回憶道,接待方專門組織“出版之夜”聯歡會,台灣海基會副秘書長等人士也到場合唱歌曲,“場面十分親熱”。

 

台灣出版人的優秀品質,總讓陳為江感動非常。包括陳恩泉在內的歷屆台灣版協理事長,對兩岸出版交流考慮細緻,善於換位思考,盡力幫忙分擔風險,為大陸方面減輕了不少壓力。

 

離開中國版協後,陳為江沒再去過台灣。技術革新衝擊傳統出版業發展,台灣不少出版商勉強維持,不復往日輝煌。但曾攜手同行、共經風雨的同道友情,卻綿延數十年至今:他們彼此介紹後輩認識,盼傳承兩岸出版業的往來佳話;台灣老友來大陸,也定會與陳為江相見。

 

其中讓陳為江最感動的,是台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原理事長宋定西,自他退休的10多年來,每年都要來京看望、宴請他曾接待過的大陸出版界老朋友。

 

陳為江的家成了老友相聚的場所。每逢台灣朋友到訪,陳為江與太太郭秀珊一定親自下廚,他操持葷菜,太太奉上素食。忙碌也不覺辛苦,因為他將友誼視作“人生最重要的財富”。

 

攝影是陪伴陳為江大半輩子的愛好,他也把這份樂趣分享給新老朋友。按下快門,客人的笑容被定格在鏡頭中,陳為江熟練地操作電腦,十分鐘後,照片已列印好並裝裱完畢,贈予來者留念。

 

年歲漸長,行動不便,但陳為江仍通過微信與七八位台灣好友保持日常問候。歲月無聲,陳為江不免惆悵。他説,以出版為例,兩岸文化交流只是由頭,珍貴的是從中産生的感情,“不是一般業務往來的友情,而是親情。我們雙方都有這個感覺。哪怕不做出版了、退休了,只要有機會,我們是一定會見面的。”

 

攜手向前

 

自清代道光初年台灣出現第一家印刷機構到今天,台灣出版約有200年曆史。就在兩岸開啟出版交流的35年間,出版業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機械專業出身的陳為江密切關注行業的技術變革。“數字化既是挑戰,也是重大機遇。”他認為,出版産品一定要做好適應新變化的準備。在這方面,大陸走在了前頭,兩岸業界人士定要加強研討合作,同時借鑒國際經驗,共推兩岸出版事業發展。

 

今年6月,第二十九屆北京圖博會如約而至,迎來了闊別大陸三年的台灣出版業同道——約50家出版商、近百位出版人攜近500本新書參展。除了尋求合作機遇,“來看看老朋友”是不少老出版人堅持到場的原因。提起陳為江,台灣業者皆稱其“標誌性人物”。

 

在陳為江看來,35年間,兩岸出版業的互動往來持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優勢互補。如今大陸作者隊伍人才濟濟,各出版社資金實力雄厚,市場體量大,出版品種全,在創作大套圖書方面具備優勢。台灣出版業則在創意方面匠心獨具,圖書裝幀富有新意,對外合作交流和出版社管理方面經驗豐富,“多有互補、彼此長進,是兩岸版權貿易維持較高水準的原因”。

 

“可以説,出版業往來的密切和友好程度,是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範例。”陳為江認為,各類圖書飛抵兩岸,是讀者感知彼此科技、經濟文化發展情況的重要方式,對弘揚中華文化、了解兩岸面貌、繁榮出版業有重要意義。更難能可貴的是,同業間的互動與友誼十分動人,至今回憶仍覺心潮澎湃。

 

生於抗戰,將青春付諸國家建設,暮年仍心繫兩岸,致力於文化互通,陳為江説,他在過往經歷中深刻體會到,人生最寶貴的不是職務高低、權力大小,而是多為國家和社會做有益的工作,貢獻力量,如此才能體現人生價值。(完)作者 朱賀 路梅 李雪峰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