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火爆兩岸,融入大時代看到大未來

籌備6年、拍攝3年的時代大劇《繁花》,近期火爆兩岸。

 

《繁花》是香港鬼才導演王家衛監製執導的首部電視劇,改編自滬上作家金宇澄的長篇小説《繁花》。這部小説被譽為“中國文學天空劃過的一道閃電”,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圖”。囊括了包括茅盾文學獎、華語文學小説家獎、台灣“鏡週刊”十大好書在內的華語文學界諸多榮譽。

 

被央視稱為“孤品”的電視劇《繁花》,以細膩的腔調、獨具一格的“王氏美學”展現了上世紀90年代初,充滿變化和機遇的大上海影像,講述了以阿寶為代表的小人物,在改革開放初期,緊抓時代機遇,改寫命運,拼搏成長的故事。以飲食男女、商戰故事和方言敘事,呈現了歲月變遷下新上海灘弄潮兒的風采和那個活力四射的錦繡年代。

 

該劇播出後,在兩岸觀眾中口碑爆棚。劇中出現的諸多特色場景、美食、方言、插曲及音樂,都成為大家搜索、討論和追捧的熱門話題。從南京路、黃河路、和平飯店到排骨年糕、雞腳爪、寶總泡飯等都引發眾多回憶和共鳴,並延展到線下的追溯和打卡。

 

2024年的第一部爆款劇,非《繁花》莫屬。對許多台灣觀眾而言,《繁花》也提供了一個獨到視角,讓他們深入了解大陸的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以及在大時代影響下上海青年人執著理想,勤奮進取的拼搏精神。有台灣網友不無感慨地表示,“《繁花》呈現了一個完全打破我既有想像的90年代中國(上海)”。

 

有評論指出,電影般的質感、節奏緊密的敘事,讓台灣觀眾領略到,大陸社會轉型與商業變遷。炒股,做外貿,打造國産服裝品牌,開飯店,從國有單位下海經商……透過流暢豐滿、扣人心弦的劇情,台灣觀眾看到了站在時代潮頭的拼搏精神。這與上世紀台灣民眾一邊唱著《愛拼才會贏》,一邊辛勤工作、努力學習,何其雷同。

 

事實上,兩岸割不斷的歷史和情感連結,讓很多台灣民眾都有著濃厚的“上海情結”。特別是上海和台北,不僅代表著兩岸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最高水準,更有著相似的城市記憶,更擁有很多以地名命名的道路,如南京路、青島路、廈門街、永康路.....路名都一模一樣。

 

而其中的原由,就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當局接收台灣,派了一位上海的設計師重新規劃台北的街道地名,他就把上海以中國地圖來劃經緯線、用各省市來命名道路的地圖模式,完全複製過去。如此一來,台北天然就帶有了上海的基因。

 

白先勇先生的小説集《台北人》裏就曾描寫了很多沉浸在上海過去榮光,追憶往昔時光的“上海人”。而父母都是上海人的台灣知名主持人蔡康永也常常自稱“我們上海小孩”,説自己從小就“捕上海的風,捉上海的影”。

 

《繁花》劇中的外灘和平飯店,1998年10月14日,也曾經見證過時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的汪辜會晤。

 

上海,作為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先天的文化基因和歷史淵源,讓其成為眾多台灣同胞西進大陸的第一站,成為兩岸交流交往最活躍的地區。

 

2003年,兩岸首班春節包機是從上海起飛的;2008年,海峽兩岸空中雙向直達航路開通儀式也在上海舉行。2015年,上海率先出臺《上海市台灣同胞投資權益保護規定》,首創給予臺胞“市民待遇”。

 

如今,大批臺商在上海投資興業,大批台灣青年在這裡創業就業,追夢圓夢,成為這座城市的市民和主人。上海及周邊地區有常住臺胞50多萬人。累計設立臺企1.94萬家,累計吸引合同台資462.67億美元。上海—台北城市論壇已連續舉辦14年。“雙城好、兩岸好”,已成為兩岸同胞手足情深,攜手合作、共創雙贏的集中共識。

 

金宇澄曾這樣解釋《繁花》書名的由來,“繁花就像星星點點生命力特強的一朵朵小花,好比樹上閃爍小燈,這個亮起那個暗下,是這種味道。”

 

《繁花》在兩岸熱播,不僅是兩岸同文同種、一脈相連的呈現,更是兩岸同胞在大時代中愛拼敢贏,永立潮頭的精神在共鳴和閃耀。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更離不開這些時代微光和個體的勇於付出,正是他們穿梭兩岸,涌動著和平發展、交流合作的主流民意和時代潮聲。

 

島內知名媒體人陳文茜曾以《我上海的一天》為題撰文感嘆,從大歷史角度看,上海正主宰著未來世界的一部分,這和台北恰恰好相反。台北正蔓延著一種宿命的疾病,每次“重大”事件的發作,都預言著衰落。“唯有歡樂的上海,讓我想起台北的孤獨”。

 

只有看到未來,才會有未來。

 

兩岸一家人,有著共同的悲歡。當前,祖國大陸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式現代化正在全面推進,一個新的,充滿廣闊空間和豐富機遇的大時代正在鋪展,廣大臺商臺胞也正面臨著兩岸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大潮和無限機遇。一個繁花似錦的未來,在等待兩岸同胞共同書寫。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