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以非遺為媒 搭兩岸交流之橋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4-02-02 11:44:02 | 來源: 中新社 |
中新社武漢2月1日電 (記者 馬芙蓉)“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在湖北兩會上,湖北省政協委員童彥婷呼籲,通過非遺聯結兩岸更多同胞,促進彼此交流合作。
童彥婷祖籍台北。大學期間,學習藝術與設計專業的她,頻繁接觸到非遺,由此産生濃厚興趣。從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畢業後,她于2013年成為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
教學之餘,童彥婷經常深入湖北城市、鄉村進行田野調查、訪談傳統手工藝人,開展非遺研究。同時,走訪在鄂文創領域臺商,尋找兩岸非遺的結合點。
經童彥婷牽線搭橋,全國臺聯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傳承發展交流基地于2019年落戶武漢理工大學。近5年來,基地先後舉辦了兩岸非遺及文創産品研討會、傳承非遺·歡度重陽、端午民俗暢玩、“非遺所思”兩岸非遺文化嘉年華、華夏獎·海峽兩岸非遺文創設計大賽等系列兩岸交流活動。
在黃岡英山非遺項目基地,她與臺青一起用多色絲線,纏繞出鳥、獸、蟲、魚、花、果等纏花藝術品;在“非遺所思”兩岸非遺文化嘉年華活動中,她帶領兩岸同胞“雲遊”木雕、油紙傘、刺繡等非遺技藝,吸引兩岸逾萬人在線參與。
最讓童彥婷引以為豪的是華夏獎·海峽兩岸非遺文創設計大賽。這項由她帶隊打造的賽事,首屆收到參賽作品1000余件,第二屆增至4100余件。借助大賽平臺,兩岸高校師生、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等交流思想、碰撞靈感,産出一批優秀非遺衍生品。
“華夏獎參賽者以青年居多。”童彥婷説,年輕人為非遺創新發展注入了活力。
今年參加湖北兩會,她呼籲加強與台灣高校、民間組織對接,提升大賽在台灣的知名度與參與度;推動優秀非遺文創作品的孵化、開發,激發兩岸青年創新創業活力。她還建議,組建“兩岸高校非遺文創設計教育研究聯盟”,交流非遺文創課程設計經驗,提高兩岸非遺文創教育水準。(完)
新聞推薦
- “太熱情了”——兩岸同胞感受相互情誼綿延不斷2025-10-16
- 彭麗媛出席全球婦女峰會配套活動“數智賦能婦女和女童成果展”2025-10-16
- 台灣花蓮救災工作主要靠志願者?賴當局被批執政無能2025-10-16
- 海關保障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 50余批次人員物資順利通關2025-10-14
- “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商務部回應美宣佈對華加徵關稅2025-10-14
- 《沉默的榮耀》熱播兩岸:以歷史之光映照“台獨”逆流的荒誕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