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南京展廚藝 同做同享團圓飯

龍年除夕臨近,南京老城南朝天宮街道的農家小院裏張燈結綵,賓客穿梭。小院中央支起了大鍋灶,煮雞烹魚,熱氣蒸騰。8位長期在南京工作的兩岸年輕人約定到此小聚,在小院裏動手張羅一桌團圓飯。

 

山東糖醋鯉魚、揚州獅子頭、南京韭黃春卷、台灣九層塔燉三杯雞、台灣豆豉蒸魚……雖然大家平時都很少做飯,但想到要在聚會上露一手,都摩拳擦掌、暗下功夫,想做出兒時記憶中最能代表家鄉年味的經典菜肴。8人早早在微信上自報菜名,約著一同走進當地“網紅”七家灣菜場選購食材。

 

“台灣有茨菰嗎?”“也有,就是比較少見。”8位年輕人當中,4人來自山東濟寧、江蘇南京和揚州,4人來自台灣各地。他們從事中醫、環保、農業養殖、珠寶設計、文藝等行業,有的彼此有工作交集,有的從未謀面,但在菜場食材採購中迅速熱絡起來。

 

回到農家小院,大家各自開始忙碌。“社牛”體質的謝允超率先打開話匣子,來自台灣台中的他在南京經營一家中醫診所。“小時候在台灣,最期待兩件事,一是領壓歲錢,二是拿著壓歲錢去買鞭炮。水鴛鴦、仙女棒、小蜜蜂、轉轉樂,鞭炮聲中,孩子們跑跳尖叫,非常熱鬧。”他一邊回憶,一邊給台灣風味的豆豉蒸鱸魚大火收汁:“鱸魚鱸魚,如魚得水。吃魚吃魚,年年有餘。”

 

談到春節吃魚,山東濟寧姑娘李玉文有了共鳴。“在山東過年,家家戶戶要吃魯菜經典——糖醋鯉魚。鯉魚得做成昂首挺胸、尾巴高翹的造型,寓意著家庭成員在學業上魚躍龍門、在事業上蒸蒸日上。”説著,她將精心製作的糖醋鯉魚端上餐桌。

 

燉雞,是另一道在兩岸團圓飯餐桌上不會缺席的大菜。在南京經營紅標雞養雞場的台灣“90後”農場主謝丞恩,將精心挑選的雞帶來,配以人參、白芷、黃芪熬湯。因父親在大陸經商,她有關過年的記憶在台灣和南京各半。“家族世代養雞,我們家無論在台灣還是南京的團圓飯,都一定要有雞——無雞不成宴。”

 

從事環保工作的台灣青年蕭凱嘉,端出了自己最拿手的九層塔燉三杯雞。“‘三杯’指的是台灣醬油、麻油、米酒,九層塔的香氣才是三杯雞的靈魂。”美食與煙花,是他在兩岸過春節的共同元素。

 

在南京生活多年的台灣青年珠寶設計師楊儀寧回憶:“我以前和家人曾在南京六合過年,那裏的豬頭肉、活珠子真是一絕,用皮肚、鵪鶉蛋、大白菜等製作的六合頭道菜也是味道鮮美。在兩岸過春節都有趕燈會、趕廟會的習俗,讓人難忘。”

 

揚州青年于佩鑫,南京青年范宇然、姚俊芃分別製作了揚州獅子頭、南京韭黃春卷、清炒蘆蒿。最後,8位年輕人包的兩大盤水餃、春卷被端上桌。説笑聲中,大家共同舉杯:“為這桌兩岸融合的團圓飯,乾杯!”(朱曉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