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00年,探看殷商人的生活圖景

額頭寬平、濃眉深目、面顴突出、鼻寬凸起,在殷墟博物館二樓偉大的商文明展廳,一枚只有核桃般大小的陶制人頭,“刻畫”出三千多年前殷商人的模樣。

 

“大邑商”,以青銅為禮器,以文字為記載,創就燦若群星的文明。當時的人們食何物?衣何制?行何事?一起到新開放的殷墟博物館,找尋答案。

 

穿越3000年,探看殷商人的生活圖景

 

這是殷墟博物館展出的陶制人頭。(資料圖片)

 

食材豐富 無酒不歡

 

對於殷商人來説,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家養的、野生的……他們的胃大多能消化,甚至已經能夠熟練使用多種調料,以達五味調和之效。

 

從文獻記載及考古發現來看,商代晚期形成了以粟、黍、稻、大豆、小麥為主的農作物結構,牛、馬、羊、豬、狗、雞等牲畜家禽也皆齊備。豐富的農作物品種與科學的畜牧業生産體系,為殷商人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殷墟郭家莊M160墓葬中,就曾發現一件銅提梁鼎,出土時蓋與器口因銹蝕粘連得十分緊密,鼎內盛有尚未完全腐爛的豬肉、肉皮及肋骨。這被烹制過的“紅燒肉”,也反映出商代人以火熱食的習慣。

 

穿越3000年,探看殷商人的生活圖景

 

這是2月24日拍攝的殷墟博物館內展出的陶豬首。新華社記者 任卓如 攝

 

“釀酒技術在商代也十分成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岳佔偉介紹,商代的酒可分酒、醴酒、鬯酒、果酒、藥酒等類別,且幾乎人人飲酒、事事用酒。商酒的文化和習俗,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都産生深遠影響。

 

出土于殷墟王陵區M1400大墓的陶㼽是當時沐浴的清潔用具,呈圓餅狀,表面微凸,佈滿繩紋或方格紋。如果不親眼看到這件古代的“搓澡神器”,你一定想像不到商王也熱衷泡澡解壓。

 

穿越3000年,探看殷商人的生活圖景

 

這是2月20日拍攝的殷墟博物館內展出的陶㼽。新華社記者 任卓如 攝

 

物阜民豐 百工興盛

 

在殷墟博物館,有一處極易被忽視的角落。面積不大的窖藏坑復原模型裏,層層疊疊摞滿了鉛錠。

 

這些鉛錠出土于劉家莊北地H25窖藏坑,出土時共293塊,總重3404千克。商代晚期青銅業鼎盛可見一斑。

 

穿越3000年,探看殷商人的生活圖景

 

這是2月24日拍攝的殷墟博物館內展出的鉛錠。新華社記者 任卓如 攝

 

岳佔偉説,除了青銅文明,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業門類也相當齊全,紡織業在夏代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以絲織、麻織為主,並具備有提花工藝的織機。“大邑商”內形成了以宮廟區為中心的中部、東部、南部及西部四大“手工業區”,實證甲骨文中“百工”的記載。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這座建立在工貿之上的赫赫都邑,盡顯大國氣派。“殷墟前後時期的都邑都發現了城墻,唯獨殷墟,大都無城。”岳佔偉説,殷商時期思想開放、國力強大,不設城墻反倒有助於經濟、文化交流往來。外來的青銅冶煉、馬車技術,在殷商人的智慧下,迅速為其所用,綻放異彩。

 

穿越3000年,探看殷商人的生活圖景

 

這是殷墟博物館內展出的亞長牛尊。新華社發

 

崇尚祖先 重視軍事

 

“殷商人崇尚祖先。”岳佔偉説。首次亮相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就記錄了王室之胄“子”祭祀在內的生活日常。

 

穿越3000年,探看殷商人的生活圖景

 

這是2月24日拍攝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廳。新華社記者 任卓如 攝

 

岳佔偉説,殷商人已初步具備知己知彼、止戈為武的軍事思想,甲骨文曾記載婦好與商王武丁攻打敵方的一場漂亮伏擊戰。

 

殷墟博物館副館長趙清榮介紹,田獵是商代操練兵馬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片刻辭牛骨生動記錄了三千多年前商王外出打獵時的遭遇。

 

趙清榮説,三千年前這座神秘都邑的方方面面都令人神往,意想不到的大邑商,等待大家到殷墟實地探看。

標簽: